毛澤東傳(金沖及主編)

三十七、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上)

人們期待已久的戰略大決戰終于來到了。

這次大決戰,是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一環緊扣一環地組成的。三大戰役從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開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結束,歷時四個月零十九天,殲滅國民黨正規軍一百四十四個師(旅),非正規軍二十九個師,共一百五十四萬多人。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歷史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壯麗篇章。

這場氣勢磅礴的大決戰,生動地體現出毛澤東作為卓越的軍事家那種高瞻遠矚、全局在胸的戰略眼光和多謀善斷的驚人膽略。當決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的數量還多于人民解放軍,裝備更比人民解放軍好。南京政府仍統治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澤東不僅看透這個表面上的龐然大物其實已異常虛弱,無法擺脫戰備上全面被動的地位;并且敏銳地察覺他們正打算實行戰略撤退而一時還舉棋不定,難下決心。正是在這種稍縱即逝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依據對客觀形勢的冷靜分析,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發動了這場人民解放戰爭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戰略大決戰。

這場大決戰,是從遼沈戰役開始的。

為什么毛澤東要選擇東北戰場作為這場大決戰的起點?葉劍英作過詳細的分析:“毛澤東同志在緊緊地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擇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盡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點的時間,牽制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敵軍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敵人的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于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在敵軍方面:孤立分散,態勢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面: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聯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于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后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志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這是毛澤東同志宏圖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于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①

那時候,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還有四個兵團,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加上地方武裝共五十五萬人,但已經被分割和壓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塊互不聯系的據點和地區內。東北人民解放軍不但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殲滅了國民黨軍隊近三十萬人,自身也迅速壯大,野戰部隊已發展到五十三個師,加上地方部隊已超過一百萬人,經過近半年的大練兵,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有很大的提高。人民解放軍已占有顯著優勢。

對長春、沈陽、錦州這三塊孤立的據點,先從哪里打起?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毛澤東還在陜北時就曾致電東北野戰軍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設想。電報說:“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后來又決定不撤。這主要是因為南線我軍尚未渡過長江及北線我軍尚未給蔣軍以更大打擊的原故。”他問道:“你們上次電報曾說錦州方向無仗可打,該方向情況究竟如何?如果我軍能完全控制阜、義、興、綏、榆、昌、灤地帶,對于應付蔣軍撤退是否更為有利?”并著重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②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但當時毛澤東還是在征求意見,并沒有下最后的決斷。林彪對主力從北滿遠道南下攻打國民黨軍隊堅固設防、并在周圍有若干據點的錦州卻顧慮重重,擔心如果久攻不下,敵人援兵從華北和海上增援,將會陷解放軍于被動地位,再三提議先打長春,并在四月十八日報告軍委,強調進攻長春的有利條件,“計劃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斗”。四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復電同意先打長春,而又指出:“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③五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以兩個縱隊試攻,發現攻占長春并不像預期那樣容易,改用嚴密圍困的辦法。

七月二十日,林羅劉將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后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到八月中旬時,我軍即以最大主力開始南下作戰”④的意見上報軍委。二十二日又致電軍委:“如華北敵人確實空虛,則我軍南下與晉察冀[部隊]配合作戰,則有全部殲滅敵人,奪取天津、北平的重大可能;同時,亦必然引起長春、沈陽敵人撤退,達到解放東北的可能。”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如能將傅作義調動一兩個軍向西去,我們就可能全部殲滅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唐山、大同之敵的把握。”⑤

毛澤東在接到這個電報后,就在二十二日深夜復電林羅劉:“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上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在你們準備攻擊長春期間,我們即告知你們,不要將南進作戰的困難條件說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將自己限制起來,失去主動性。”⑥并指示他們要加緊進行政治動員和糧食準備,否則八月間還不能打響;關于具體作戰計劃,望他們詳加考慮,擬出全盤方案電告。

為了將傅作義主力向西引開,以配合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作戰,毛澤東八月三日在西柏坡召見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華北第二兵團第二政治委員楊成武,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一起向他們交待“東北打,華北牽”的任務。毛澤東先讓聶、楊看了由他起草的七月二十二日、七月三十日給林羅劉的兩份電報,在聶、楊表示完全同意后,毛澤東宣布組成華北第三兵團,由楊成武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二十天內完成一切準備,進軍綏遠,開辟新的戰場,把傅作義部主力拖到平綏線,配合東北作戰。并問楊成武有什么困難?楊成武回答說:“沒有困難,保證完成中央交給的任務。”毛澤東笑了笑,說:“不對,出兵綏遠,困難是很多的!”他一一作了分析:綏遠是傅作義的老窩,他搞堅壁清野,你們去了會吃不上飯;要華北供給支援你們,也是很困難的;還有戰斗可能很不順手。毛澤東要他們把困難想透,想出解決困難的辦法,做好充分的準備。楊成武聽后,很受感動:“毛主席日理萬機,全國各個戰場都需要他嘔心瀝血,真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既向部下交待任務,又為部下把執行任務的困難想透。他是那樣了解情況,全國的各個戰場上就如同一盤棋,全在他的指掌之中。”⑦

八月八日和十一日,林、羅、劉又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先是提出:東北主力行動時間,須視楊成武部行動的遲早才能確定;后來又提出:“南下則因大批糧食的需要無法解決”,“目前對出動時間,仍是無法肯定。”⑧

毛澤東接電后,在九日電告林羅劉:楊成武部已確定在二十一日出動,并指出:“你們應迅速決定并開始行動,目前北寧線正好打仗,你們所謂你們的行動取決于楊成武的行動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⑨在十二日又電告他們:“關于你們大軍南下必須先期準備糧食一事,兩個月前亦已指示你們努力準備。兩個月以來,你們是否執行了我們這一指示一字不提。現據來電,則似乎此項準備工作過去兩月全未進行,以致現在軍隊無糧不能前進。”“對于你們自己,則敵情、糧食、雨具樣樣必須顧慮周到;對于楊成武部則似乎一切皆不成問題。”試問你們出動遙遙無期,而令楊部孤軍早出,如被傅作義趕走,對于戰局有何利益?至于敵人從東北撤運華中的可能,我們在你們尚未結束冬季作戰時即告訴了你們,“希望你們務必抓住這批敵人,如敵人從東北大量向華中轉移,則對華中作戰極為不利”。毛澤東在這個電報的最后,嚴厲地指出:“對于北寧線上敵情的判斷,根據最近你們幾次電報看來,亦顯得甚為輕率。為使你們謹慎從事起見,特向你們指出如上。你們如果不同意這些指出,則望你們提出反駁。”⑩

八月十三日,林羅劉致電軍委和毛澤東,承認對北寧線的敵情是輕信了一些不確實的消息,作了錯誤的判斷。關于南下問題,“目前仍盡力爭取早日出動”。九月三日,林彪、羅榮桓致電軍委報告了南下作戰的具體部署:我軍擬以靠近北寧線的各部,突然包圍北寧線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陸續到達后,進行逐一殲滅敵人;而以北線主力控制于沈陽以西及西南地區,監視沈陽敵人,并準備殲滅由沈陽向錦州增援之敵或殲滅由長春突圍南下之敵。對長春之敵,以現有圍城兵力,繼續包圍敵人,并準備乘敵突圍時殲滅該敵。

九月五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同意這個部署。指出:北寧線上各處敵軍互相孤立,均好殲擊,你們可以在北寧線上展開大規模作戰。在此線上作戰補給較便利,這又是中間突破的方法,使兩翼敵人(衛立煌、傅作義)互相孤立,因此你們主力不要輕易離開北寧線。電報中還談了對敵情的估計:“你們主要要對付的敵人,目前仍然是衛立煌,因此你們現以七個縱隊又六個獨立師位于新民及沈長線是正確的。”長春和沈陽的敵軍“恐怕要在你們打錦州時,才不得不出動”。⑾

接著,毛澤東便提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要求東北野戰軍“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大殲滅戰的決心”。九月七日,也就是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第一天,毛澤東考慮到在東北工作的領導人不能抽身前來參加會議,就以軍委的名義致電林羅,告訴他們中央關于全國戰略任務的計劃,要他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于錦州、山海關、唐山一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并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如果在你們實行錦、榆、唐戰役期間,沈、長之敵傾巢來援,你們便可以爭取將衛立煌全軍就地殲滅,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于此,你們應當注意:(一)確立攻占錦、榆、唐三點并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二)確立打你們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于同他作戰。(三)為適應上述兩項決心,重新考慮作戰計劃并籌辦全軍軍需(糧食、彈藥、新兵等)和處理俘虜事宜。”⑿這個電報,以《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為題,被收入《毛澤東選集》。

九月十日,林彪、羅榮桓態度明朗地報告軍委:完全同意軍委所指示的前途與任務,認為可能和應當爭取東北與華北戰局的根本變化。并稱:已在北寧線附近的部隊于十二日在錦州、義縣間打響,北線主力于十三日起從四平街、長春附近南下。

這時,在東北國民黨軍隊五十五萬人中,由衛立煌直接指揮的兩個兵團共三十萬人駐守在沈陽地區;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的一個兵團及保安部隊共十萬人駐守在長春;由另一副總司令范漢杰指揮一個兵團及保安部隊共十五萬人,防守義縣到山海關一線,主要兵力在錦州、錦西。在堅守長、沈,還是將長、沈主力撤至錦州的問題上,蔣介石同衛立煌等東北高級將領之間的爭論正日趨激烈。

東北野戰軍在九月十二日發起強大攻勢。二十六日,林羅報告軍委:準備在二十七日攻義縣,得手后接著打錦西、興城,再打山海關,如果敵軍已逃,就回頭打錦州。二十七日,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致電林羅,批準他們的計劃,同時指出:殲滅義縣等五處之敵后,如果先打出海關然后再回頭打錦州,則勞師費時,給沈陽之敵以增援時間。不如先打錦州,然后攻山海關、灤縣、唐山,如有可能直迫天津城下。同一天,他為中央軍委起草的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任務的電報中,又把原來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兩個兵團共同擔負殲敵三十五個旅的任務,改為分配東北野戰軍殲敵三十六個旅,華北兩個兵團另行擔負殲敵十二個旅。這是對預定作戰任務的重大改變。

林彪等在九月二十八日定下“先攻錦州,再打錦西”的決心后,第二天將具體部署報告軍委;并稱:“錦州是敵薄弱而又要害之處,故沈敵必大舉增援,長春敵亦必乘機撤退(已有密息證明)。故此次錦州戰役,可能演成全東北之大決戰,可能造成收復錦州、長春和大量殲滅沈陽出援之敵的結果。我們將極力爭取這一勝利。”⒀毛澤東接電后,十分高興,在三十日復電稱:“決心與部署均好,即照此貫徹實施,爭取大勝。”⒁

這樣,隨著東北戰場局勢的實際演進,經過毛澤東、中央軍委同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反復磋商,終于將初定的北寧線秋季攻勢,發展成一舉全殲東北國民黨軍的遼沈決戰。

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長時間內一直沒有察覺東北野戰軍主力會南下奔襲北寧線,關閉它通往關內的大門。守在錦州的范漢杰,在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東北野戰軍包圍義縣的危急情況下,才連電蔣介石乞援。蔣介石命令衛立煌從沈陽出兵援錦,衛立煌拒不接受。蔣介石在九月二十六日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赴沈陽監督衛立煌執行援錦命令,衛立煌仍堅持拒絕執行。蔣介石得到顧祝同的報告后,在三十日飛北平,調集第六十二、九十二軍等部共五個師,并決定放棄煙臺抽出第三十九軍,經海運到葫蘆島登陸,由侯鏡如指揮組成援錦東進兵團。十月二日,蔣介石又飛赴沈陽召開軍事會議,并命令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這次沈陽軍隊直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給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人是問。”廖耀湘表示:“沈陽主力先集中于新民、彰武地區,完成一切準備,俟錦、葫兩地軍隊會師之后,再東西對進,以夾擊共產黨軍隊,才是萬全之策。”得到蔣介石的默許。

當日晨五時,毛澤東簽發由周恩來起草的東北野戰軍的指示:因傅作義部九個步騎師向綏東尋楊成武部作戰,楊羅耿兵團不能不到平張段,予以配合。你們應靠自己的力量對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關北援之敵,而關鍵則是迅速攻克錦州,望努力爭取十天內外打下該城。

林彪在獲悉葫蘆島已開到國民黨援軍四個師、華北的楊羅耿兵團又因傅作義部向綏東進攻而不能開到山海關至天津段作戰這兩個消息后,深恐打錦州時陷入沈陽、葫蘆島兩大援敵的夾擊中,攻錦決心再次動搖。十月二日深夜,由林羅劉致電軍委,提出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錦州如能迅速攻下,則仍以攻錦州為好,省得部隊往返拖延時間”。但認為,攻錦州需要相當時間,而葫蘆島方向的援敵可集中五、六個師兵力,采取集團行動向錦州推進,“我阻援部隊不一定能擋住該敵,則該敵可能與守敵會合”。第二個方案,回師打長春。估計經過幾個月的圍困,“目前如攻長春,則較六月間準備攻長春時的把握大為增加,但須多遲延到半月到二十天時間”。并稱:“以上兩個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并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⒂提的雖然是兩個方案,它的基本傾向十分清楚:就是放棄北寧路作戰,仍然回師打長春。電報發出后,“羅榮桓政委再三考慮,認為不妥”,“于是他說服了林彪撤回這個電報,可電報已經發出,羅榮桓政委便親自起草撤銷這個電報和再增加北寧路作戰兵力的電報報軍委。”⒃這就是十月三日上午九時的電報,里面說:“我們擬仍攻錦州。只要我軍經過充分準備,然后發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的可能,至少能殲滅敵之一部或大部。”⒄并重新調整了部署。

中央軍委在十月三日清晨四時先收到林羅劉前一個電報,毛澤東、周恩來看后都感到十分不安。毛澤東立刻復電,斬釘截鐵地指出:“你們應利用長春之敵尚未出動、沈陽之敵不敢單獨援錦的目前緊要時機,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并稱:五月和七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又因一項并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同時詢問道:你們指揮所現到何處?望迅速移至錦州前線,部署攻錦。⒅這封電報發出后,毛澤東仍不放心。兩小時后,他又再次致電林羅劉:“我們堅持地認為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電報中繼續分析了先打長春再回頭打錦州的諸多不利后,指出:“只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并不能幫助你們取得主動,反而將增加你們下一步的困難。望你們深刻地計算到這一點,并望見復。”

電報發出后一個多小時,軍委收到林羅劉第二個電報,毛澤東看后十分高興,在四日清晨六時電復林羅劉說:“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電報接著說: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從這件事,你們應取得兩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你們的指揮所應先于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由于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第二個教訓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必須集中主力攻擊一點,而不要平分兵力。并且表示:“在此以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同時指示:蔣介石已到沈陽,不過是替喪失信心的部下打氣。“他講些什么,你們完全不要理他,堅決按照你們三日九時電部署做去。”⒆

按照上述部署,十月五日,林羅劉率領指揮所到達錦州西北二十公里的牤牛屯。接著,林彪帶了擔任主攻的縱隊領導人詳細勘察錦州周圍地形后,確定了攻錦步驟。十月九日至十三日,掃清外圍據點。十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致林羅劉電,指出:從你們開始攻擊錦州之日起,一個時期內是你們戰局緊張期間,望你們每兩日或每三日以敵情和我情電告我們一次。毛澤東這時已在考慮戰局下一步如何發展的問題。電報中說:“這一時期的戰局,很可能如你們曾經說過的那樣,發展成為極有利的形勢,即不但能殲滅錦州守敵,而且能殲滅葫、錦援敵之一部,而且能殲滅長春逃敵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陽援敵進至大凌河以北地區,恰當你們業已攻克錦州,使你們有可能轉移兵力將該敵加以包圍的話,那就也可能殲滅沈陽援敵。這一切的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⒇

十月十四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總攻,只經過三十一小時的戰斗,就攻克了錦州。在錦州東西兩側進行阻援的部隊,以英勇頑強的戰斗,打退了國民黨軍隊分別從沈陽和葫蘆島增援的企圖,保障了攻錦的勝利。

毛澤東充分肯定了作戰的成功,致電林羅劉說:錦州作戰“部隊精神好,戰術好,你們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21)錦州的解放,對于遼沈戰役的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就像關上了東北的大門,把國民黨方面在東北戰場和華北戰場這兩大戰略集團分割開來。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被俘后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22)

在錦州攻克后,困守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舉行起義,新七軍投誠,鄭洞國率領殘部放下武器。十月二十一日,長春和平解放。從沈陽西出后徘徊于新民、彰武地區的廖耀湘兵團十萬之眾,在蔣介石“規復錦州”的嚴令下,在十月二十日向黑山、大虎山攻擊前進。毛澤東批準林彪、羅榮桓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予以殲滅。十月二十五日,當廖耀湘兵團轉向營口撤退時,東北野戰軍從四面八方將它分割包圍,經過兩天激戰,將廖耀湘兵團全部殲滅。緊接著,大軍又乘勝揮師東進,到十一月二日,解放了沈陽和營口。九日,收復錦西和葫蘆島。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遼沈決戰歷時五十二天,東北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殲滅了東北人,其中包括由美國裝備并訓練、曾在印緬戰場作戰的精銳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取得震驚中外的巨大勝利。

遼沈決戰的結果,對國民黨統治集團是致命的一擊,引起了全國戰局的急轉直下。蔣介石在北平和南京兩次吐血。他后來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寫道:“東北一經淪陷,華北乃即相繼失守,而整個形勢也就不可收拾了。”路透社記者評論道:“國民黨在滿洲的軍事挫敗,目前已使蔣介石政府比過去二十年存在期間的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崩潰的邊緣。”

遼沈決戰的勝利,對解放戰爭來說,大大加速了勝利的進程。人民解放軍不僅有了鞏固的有較強工業基礎的戰備后方,擁有一支強大的戰備機動部隊——七十多萬人的東北野戰軍,而且取得了在戰略協同下進行大會戰的豐富經驗,這對于整個戰略決戰的進一步展開和勝利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關于全東北解放的賀電中寫道:

“東北是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最大的中心,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美國帝國主義積極援助下,從一九四五年冬季以來就曾經用極大力量來搶占東北,先后投入兵力及收編偽軍胡匪共達一百一十萬人。依靠我東北前后方全體軍民團結一致,英勇奮斗,并得到我關內各解放區的勝利配合,在三年的奮戰中殲滅敵人一百余萬,終于解放了東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三千七百萬同胞,粉碎了中美反動派奴役東北人民并利用東北以挑撥國際戰爭的迷夢,奠定了在數年內解放全中國,然后將中國逐步建設為工業國家的鞏固基礎。”(23)

①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星火燎原》選編之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6、7頁。

② 毛澤東致林羅劉,并朱劉電,1948年2月7日。

③ 毛澤東致林羅高陳李劉譚電,1948年4月22日。

④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0日。

⑤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2日。

⑥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并告東北局電,1948年7月22日。

⑦ 楊成武:《戰華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1、132頁。

⑧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8月11日。

⑨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并告楊羅耿電,1948年8月9日。

⑩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8月12日。

⑾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9月5日。

⑿《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35、1336頁。

⒀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9月29日。

⒁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9月30日。

⒂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10月2日。

⒃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沈決戰》,《遼沈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116頁。

⒄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10月3日。

⒅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10月3日17時。

⒆中央軍委致林羅劉并告東北局電,1948年10月4日。

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37頁。

(21)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10月9日。

(22)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沈決戰》,《遼沈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127頁。

(2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445頁。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