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八一”建軍節重溫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下)


四、毛澤東西南“敲山”,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與美蘇古巴導彈危機同起同落

19629月始,加勒比海戰雲驟起。

92日,蘇聯將手直插美國腹下,宣佈已與古巴達成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的協議。94日,甘迺迪肯尼迪發表對古巴的政策聲明,稱必要時將對古巴採取軍事行動。95日和8日,兩艘運送一批中程彈道導彈的蘇聯貨輪抵達哈瓦那。912日,塔斯社發表授權聲明,譴責美國蓄謀入侵古巴,並警告說:入侵古巴意味著戰爭。第二天(913日),甘迺迪肯尼迪針鋒相對聲明重申:只要祗要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美國將採取行動。925日,古巴總理卡斯特羅宣佈:蘇聯將幫助古巴在哈瓦那建立一個“漁業基地”。

就在肯尼迪甘迺迪聲明的同一天(913日),印度軍隊也開始大舉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扯東地區設立軍事據點,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人。此時毛澤東考慮組織西南自衛反擊戰役的時機已經成熟。

1016日,肯尼迪甘迺迪接到了經過核實的確鑿情報稱美國發現蘇聯開往古巴的船隻中有進攻性導彈後立即表示:必須對這種來自古巴的威脅作出反應,導彈必須撤除。為此美國政府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期間,又得知共發現至少16枚,也可能是32枚射程超過1000哩的導彈,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

1016日,中央軍委抓住時機,從7月份的“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於打”的方案迅速轉為“亮劍”西南的決定:1017日,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1020日,甘迺迪肯尼迪決定封鎖古巴,古巴導彈危機隨即爆發。

1020日清晨730分,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在塔格拉山脊下達了對印反擊的作戰命令。頓時中方陣地萬炮齊發,天搖地動。中午即佔領了克節朗河正面的印軍各陣地。戰鬥不到三天,印度的王牌軍第七旅便全軍覆滅,旅長約翰·達爾維將於1022日被俘。在克節朗河以南駐守的印度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旅約4000人,得知第七旅覆滅後,立即南逃。10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了東新橋,1025日進入達旺。在中印邊界東段東端,中國軍隊從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的大約五個營的兵力,從察隅、瓦弄方向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印軍發起攻擊,駐守在這個地區的五營印軍均聞風而逃。中國軍隊順利進入哥裏西娘、馬尼風、呷林公等地。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邊防軍在何家產司令員指揮下,只用一個多團的兵力,集中力量從北向南,經過幾天連續作戰,消滅印軍近300人,隨即進入休整。371026日,印度總統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1024日下午2時,美國海軍宣佈封鎖古巴。美國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近百艘艦艇在空軍和航空母艦的護衛下,駛入警戒海域。與此同時,在佛羅里達及鄰近各州,美國集結了強大的登陸部隊,虎視眈眈。同一天(1024日),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建議停止向古巴運輸軍火三周,同時暫停封鎖。1025日,赫魯雪夫赫魯曉夫表示接受吳丹的建議,甘迺迪肯尼迪則重申在古巴撤走蘇聯的武器。1026日上午,美國強行檢查第一艘蘇聯租用的駛往古巴的船隻。當天晚上。肯尼迪甘迺迪接到赫魯雪夫赫魯曉夫親筆信,信中承認古巴有蘇制導彈,並表示決不再向古巴運送武器,已在古巴的則可撤除和銷毀。但第二天(1027日),美國又接到蘇聯外交部正式檔,又提出要以美國撤出在土耳其的導彈作為蘇聯撤走古巴導彈的交換條件。同一天(1027日)一架U-2飛機為古巴擊落,駕駛員死亡。肯尼迪甘迺迪向蘇聯發出最後通牒:除非在24小時內得到蘇聯撤除古巴導彈的保證,否則美國在星期一就要採取軍事行動。1028日,莫斯科電臺廣播了赫魯雪夫赫魯曉夫同意撤走導彈的答復。118日,蘇聯船隻從古巴運走導彈並在公海上接受美國海軍靠船的“肉眼觀察”。1120日,甘迺迪肯尼迪宣佈最後結束封鎖,1121日,蘇聯也對軍隊“解除”了動員令。至此,古巴導彈危機結束。38

與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提出停止向古巴運輸軍火三周,同時暫停封鎖建議的同一天(1024日),周恩來也向尼赫魯提出三項停火建議,為尼赫魯拒絕。同時印度積極增調兩個師九個旅,全線加強邊界兵力。到11月上旬,在東段印軍仍歸第四軍指揮,又增加了第二師,兵力達兩個師十個旅共22000人,西段又增加了七個旅,總兵力達8000餘人。

1114日,也就是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前六天,中國軍隊開始第二輪反擊。當天印軍先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遭到失敗。1116日,中國軍隊三個團進占進佔瓦弄鎮,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在驚慌之中丟掉部隊,乘運輸機逃走,其所率印軍第十一旅紛紛潰散。1119日晚,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緊急講話說:

我們不得不把新的挫折告訴你們。兩支中國軍隊開進了東北邊境特區。我們丟了瓦弄和西山口。今天,邦迪拉已經失守。在楚舒勒地區,中國對我們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局勢是嚴重的,使人傷心的。39

1120日深夜,尼赫魯急忙親筆寫信給美國總統甘迺迪肯尼迪,呼籲美國緊急軍事援助。1121日中國追擊部隊到達中印傳統習慣線即奉命停止前進。就在印度下令從東北各邦緊急疏散人口,撤退僑民的一片混亂之際,中國政府於1121日零時發表聲明,宣佈於11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印度對此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

中國宣佈停火的時間比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時間只多了一天。

 

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俘虜的印軍士兵

五、毛澤東東南“震虎”,美對蔣“反攻”計畫計劃更加悲觀

印度軍隊對中國邊界的蠶食性進攻,是對中國的“抗震”力的檢驗,美國、蘇聯乃至臺灣蔣介石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反應及其結果。因此,印度的慘敗對美國的臺灣政策影響是重大的。

就在中國對印反擊戰進行期間,蔣介石也同期啟動了反攻大陸的行動。1962101日到126日間,蔣介石先後派出九股特務由高雄乘船,偷渡到廣州沿海的海豐、惠陽、惠來、電白、臺山五縣登陸。40

毛澤東在中國西南方向指揮反擊戰的同時,在東南方向也對蔣介石進行了乾淨、徹底的痛擊,令蔣介石在東南的反攻行動血本無歸。從101日到126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共殲美蔣特務172人,其中有七個特務縱隊“司令”、14個“副司令”。擊沉運送特務的機帆船3艘,繳獲一批美電臺、手槍、衝鋒槍等。蔣介石派出的九股特務除一股未敢登陸外,其餘全部被殲。411963911日,蔣經國拜見甘迺迪肯尼迪,在被問及“最近騷擾行動的成功率”時也承認:“作為軍事行動,這些騷擾並不算成功”;在回答人員傷亡情況時,蔣經國承認:“傷亡率為85%”。42儘管蔣經國提供的數字與大陸有出入,但其反攻行動遭到毀滅性的失敗則是共認的事實。

蔣介石的登陸慘敗使美蔣之間埋怨升級,196324日美國駐臺“大使”柯克向甘迺迪肯尼迪總統彙報時說:蔣介石“埋怨美國使其倒臺,我覺得他有朝一日回到大陸,也不會感激美國,而且會變得很難對付”;“我已很難見到委員長,他總是敷衍我。覺得我不理解中國人,總是搬出條約來刁難他。我進一步說,委員長有時會要求來訪者間接地將資訊信息傳遞給甘迺迪肯尼迪總統,而這本應由美國大使來傳遞。這表明委員長不可能與我融洽相處,他想用其他的方法繞開我。這是中國式的老把戲。”43甘迺迪肯尼迪知道蔣介石最近的反攻“特遣隊”“全部9隊人馬都被俘虜”後,問柯克蔣介石“對印度怎麼看,中共打得過印度嗎?”柯克說:“委員長講中共佔有優勢是不成問題的,印度人哪方面都不行。”44甘迺迪肯尼迪這句話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印度人哪方面都不行”,那你蔣介石就更不行了。柯克向甘迺迪肯尼迪表示:

我本人強烈反對給予蔣介石總統任何餘地,無論他怎麼試圖繞過他與美國簽訂的條約。a.我還認為目前有必要採取步驟讓蔣介石明白,我們不會參與。b.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適當地發表一些公開聲明,即我們不打算背離我們公開宣佈的我們將保衛臺灣的立場,但我們將不支持現在在臺灣的中國政府發動侵略。我認為,這樣的一個步驟是一個可接受的方法,它介於(a)以一個簡短的通知發出嚴厲的不要去做的警告,或(b)一旦總司令已經開始了入侵行動,就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干涉。45

值得注意的是,柯克這個建議與過去不同的是,“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干涉”的對象已不是中國大陸而是臺灣蔣介石。這說明中印戰爭後,美國對臺灣的“反攻計畫”產生了蔑視和不耐煩。事實上,自1962年底毛澤東的西南“亮劍”不僅使美國也使蔣介石集團內部對其軍事干涉中國大陸政治的效果有了更加悲觀的評估。

196396日至13日,蔣經國訪問華盛頓。99日會晤了中央情報局臺北站站長克萊恩,蔣經國向克萊恩傳達了一個重要資訊信息,即:“蔣總統已經授權他聲明,除非大陸出現反抗運動,否則在未來18個月內,臺灣不打算發動軍事進攻。”46910日蔣經國與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喬治·邦迪會談,重申:“國民黨政府將承認美國的領導地位,允諾不會進行導致冒戰爭危險的行動。國民黨願意就削弱中共政權並最終推翻該政權的方式和方法進行討論,認為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必須更側重於政治而不是軍事。”4711月,國民黨召開“九大”,修訂了策略,確定了“反攻複國復國總體戰”方略,即視大陸為主戰場,臺灣海峽為支戰場,將反共鬥爭的方式從軍事方面擴大到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48

196494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麥喬治·邦迪寫信給副國務卿萊特說:“與‘藍獅’49計畫計劃報告相關,我饒有興致地看了你在發給我們的138號電中進一步闡述了有關光復大陸問題。你所發現的中華民國計畫計劃重點的轉變是自然的,儘管我們對此不能完全回應。”50同時美國持續壓縮臺灣可能“反攻大陸”的戰略空間,同一天(94日)美國國務院就“中華民國在泰國和緬甸的活動情況”致信美國駐臺灣“大使館”,要求明確告知臺灣當局“中華民國在東南亞另有打算,在追求反對大陸的目標時,中華民國自然傾向於超出我們認定的謹慎限制,對我們不那麼誠實”;美國“的確曾向緬甸人保證,反對再出現中國非正規軍的問題”,美國“決定盡一切可能確保中華民國不採取過分和魯莽的行動”。51

1965116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就“中華民國關於登陸大陸中國”致信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建議“美國不應全面參與有關中華民國登陸大陸中國構想的雙邊研究”,並通過“藍獅”委員會“批評中華民國政府的單方面計畫計劃”;美臺雙方的“任何協商必須不會導致使美國承諾承擔參與制定計畫計劃,支持中華民國登陸大陸的義務”。521965922日,蔣經國向麥克納馬拉遞交了一份“國民黨登陸大陸搶佔西南5省的計畫計劃(代號為‘大火炬5號’)”,蔣介石在1229日也向美國惠勒將軍遞交了同樣的建議。1966124日,蔣介石得到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否定的答復。蔣經國對此的反應是“失望和惱怒”。53國務卿臘斯克也明確指示美國駐臺北“使館”:“在目前可預見的形勢下,我們不能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的登陸行動,並且不能同意任何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54

19663月,美國在即將出臺的對臺“軍援手冊”中明確規定:“美國的軍事援助將不刻意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55

19673月,蔣介石想借美國在越戰中的困難形勢再次向美國提出“現在正是中華民國進攻和顛覆大陸中共政權的時候”,其結果得到的回答仍是:

蔣總統向戈登波格大使所宣導倡導的路線與我們在越南問題上的政策相抵觸。這種路線將把中華民國捲入危險和災難,並且會導致規模更大的戰爭危險,給亞洲、美國和世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美國政府和人民不僅不會同意採取這種行動,而且會反對。56

此後,蔣介石反攻大陸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漸式微。1968430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詹金斯在給助理國務卿羅斯托的信中說“蔣介石已重新估價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可能接受了無法重返大陸的現實(儘管他不能這樣說)”。57

六、1962: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後果的基本總結

現在看來,毛澤東當時在處理壓力四逼的諸矛盾中充滿高度的辯證和藝術的眼光。當時東南是蔣介石反攻,從形式上看是主要矛盾,但這個主要矛盾是長期的和戰略性的,蔣介石對大陸的反攻是有限的,且屬內戰殘餘性質,其矛盾屬敵我矛盾;從西南方向看,尼赫魯對中國的蠶食是無時限、無止境的和入侵性質的,其矛盾卻屬第三世界國家內部的矛盾;從西北方向看,蘇聯在中國新疆製造的群眾外逃事件是製造動亂並對中國施壓的社會帝國主義性質,其中既有意識形態衝突的內容又有蘇聯霸權主義的內容。

這三方面的矛盾的共同點都是借中國的暫時困難製造國內政治動亂,動搖中國共產黨的政權。通盤再看,東南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主要矛盾,但只是祗是戰略層面的主要矛盾;西南則是對中國危害最直接因而需要立即制止的主要矛盾,但它只是祗是戰術層面的主要矛盾。在這兩種矛盾中,前一種在戰術層面是有限的,在戰略層面是無限的;後一種矛盾在戰略層面是有限的,卻在戰術層面是無限的。為此,毛澤東採用虛實相兼的方法,即東南虛打,造國際聲勢;西南實打,一面講理忍讓,一面積極準備,等待後發制人且又易於控制戰爭規模的機會:開戰的前提是不能有大國的介入。

恰好古巴導彈危機為中國解決西南矛盾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19621020日,就在美國宣佈封鎖古巴的當天,中國宣佈對印反擊戰開始,其攻勢之猛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1120日,甘迺迪肯尼迪宣佈最後結束封鎖,1121日,蘇聯也對軍隊下了“解除”動員令。當天(1121日)中國政府宣佈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此後,中國軍隊又靜若處子。

一月之內這一動一靜,保證了戰爭的有限性,也保證了反擊戰的戰術性,最終還保證了對周邊各種對中共政權不軌企圖的震懾性。最重要的更是中國適時啟合戰機,既贏得了戰爭又贏得了和平;在國際輿論中既是勝利者又是和平的使者。

毛澤東全贏這場戰爭基於對東南兩個方向力量對比的客觀估計。196268月,他在聽取楊成武、許世友等彙報蔣介石最近可能有在東南沿海進行軍事冒險的動向時,就蔣介石反攻大陸能投入多少兵力說:“敵人最多來十五萬,再多也不可能。”毛澤東贊成對進犯之敵採取頂的方針。“必要時,可以把敵人進攻的作戰計畫計劃公佈”。同時毛澤東又表示,對於揭露蔣介石進犯東南沿海陰謀的新華社電訊稿,還要看一看,時間還來得及。58這裏毛澤東將東南蔣介石來敵進犯的最大規模已作了“最多來十五萬”的極限估計,儘管這在毛澤東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從東南、西南兩個戰場同時作戰考慮,這也是儘量要避免的。

為此,毛澤東在東南、西南兩方面戰場中選擇西南方面,同時又用再次啟用194810月解放戰爭中用過以文退敵的巧計,59從心理上弱化美蔣大規模東南進犯的企圖。624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審閱定稿的新華社電訊稿《全國軍民要提高警惕準備粉碎蔣匪幫軍事冒險》,627日美國總統肯尼迪甘迺迪就臺灣海峽局勢發表聲明,表示不支持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緊接著,英國、法國、蘇聯都對蔣介石反攻的計畫計劃施加了國際壓力。

毛澤東東虛南實的策略收到出奇的效果。

在確認東南無虞後,毛澤東7月開始在西南認真佈局。196210月毛澤東在一次軍方高層會議結束時說:

中印兩國開戰,美蘇兩大國不用說,許多不明真相的國家也會站到他們一邊,蔣介石也可能要搞點動作。我們是有點孤立了,我看,不怕。只要祗要前線打得好,我們就會處於主動地位。我還是那句話,與其跪著死,不如站著死。想要我們死,也不那麼容易。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打出威風,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60

結果毛澤東虛勢於東南,調動了全局,在國際輿論中又孤立了美國,同時又出其不意“亮劍”西南,速張速合,既考慮到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有限矛盾性質,同時又在中國國內最困難的時候震懾了美蘇企圖干涉中國事務的各種試探。仔細研究,與20世紀50年代初出兵朝鮮相比,毛澤東西南對印度出手是手下留情的,此役與諸葛亮“七擒孟獲”曲異而工同。在1950年毛澤東在東北方向是要與美帝國主義爭打出新中國起碼應有的戰略地位,而1962年毛澤東在西南要的則是長時段的穩定與和平。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其主編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一書中以讚賞的口氣評價道:

從戰鬥的特點看,中國的損失無疑小得多。許多印軍小隊在突然襲擊下倒下,其餘的逃走。在政治上,北京給新德里以最後的羞辱,不僅無償歸還全部東北邊境特區,而且歸還全部戰俘以及開列出詳細清單的卡車、大炮和彈藥。最後的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同赫魯雪夫赫魯曉夫處理古巴問題的暗中對比中,毛既不是“冒險主義”,也不是“投降主義”。他獨一無二的結束戰爭行動的做法,排除了“帝國主義”或“修正主義”替尼赫魯採取任何行動的可能,而同時保住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阿克賽欽高原,新疆至西藏公路就從那裏通過。61

反觀赫魯雪夫赫魯曉夫則整個一付“欲學鯤鵬無大翼”62的樣子,沒“金剛鑽”卻在古巴楞要“攬磁器活”,充好漢,結果弄得蘇聯在1962年底的世界大國政治博弈中風頭出盡後便是洋相十足。同期的國際政治,在赫氏手中玩成了外交包袱和國家恥辱,而在毛澤東的手中則玩出了藝術和哲學。1972222日,在訪華途中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尼克松說:毛和周都是“有哲學頭腦的人物”,“他們是一些眼光看得很遠的人”。63拿破崙三世在大國政治歷史中似乎是一個活寶級人物,基辛格曾將拿破崙三世與俾斯麥作比較說:

拿破崙三世的可悲之處是他眼高手低;俾斯麥的遺憾是他的能力超出社會可接受的程度。拿破崙三世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俾斯麥留給德國的則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64

馬克思也曾將法國歷史上的兩個拿破崙皇帝作過類似的比較說:

老拿破崙習慣於佔領現代世界的首都,而小拿破崙則滿足於舞臺式的大場面,把自己的軍隊分散到一些無關重要的國家,把自己的精銳部隊塞進這麼多死胡同裏。65

儘管不太確切,從這個視角觀察1962年的蘇聯外交和中國外交及其後果,我們也會得到啟發。基辛格說“赫魯雪夫赫魯曉夫在柏林、古巴兩個事件上失敗的最後結果是,蘇聯此後不再向美國直接挑戰”。66更為重要的是,蘇聯1962年的外交還失去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信任,赫魯雪夫赫魯曉夫由此也失去了國內政治的支持並導致他1964年下臺。

從中國方面看,如果不計美、蘇等國的“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67外,毛澤東西南一次“亮劍”,不僅東南逼退了美蔣,西南也達到了“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的戰略目標。

1962年,尤其是1964年中國核試驗成功後,中國西南就只有祗有戰聲而無戰事,東南美蔣只有祗有進犯“賊心”而無“賊膽”,美國對臺灣蔣介石“反攻”計畫計劃壓制更加嚴厲。19636月,蔣介石又派六批武裝人員登陸並遭全殲;19655月和8月,國共兩次海戰,蔣介石除了喊喊外,再沒有大的軍事行動。

1.《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產業24-225頁。

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044.html

3.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048.html

4.[]R·麥克法誇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頁。

5.196410月到19693月,中蘇邊界發生的衝突有4189次之多,其中最嚴重的是19693月珍寶島事件和同年8月在新疆鐵列克堤的軍事衝突。來源:潘光主編:《當代國際危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頁。

6.[]R·麥克法誇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6頁。

7.19621226日,毛澤東以《冬雲》為題作七律詩記錄了當時的處境和心境。詩曰:“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8.美國1962513日《特別國家情報評估》認為,“中共已經向臺灣海峽對面派遣了七個陸軍師,可能還有五個師在路上,這意味著它是‘自朝鮮戰爭以來此種類型最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引自“會議記錄”(1962620日下午6時—7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頁,注釋①。

9.“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國務卿臘斯克備忘錄”(196261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312頁。

10.“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國務卿臘斯克備忘錄”(196261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頁。

11.“國務院致中華民國大使館”(1962619日下午823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頁。

12.“會議記錄”(1962620日下午6時—7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頁。

13.“備忘錄:艾森豪將軍談話紀要”(19626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14.“代理國務卿鮑爾致甘迺迪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26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頁。

15.“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致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裏曼備忘錄”(19626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頁。

16. “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尼采致政治事務副國務卿馬濟函”(196262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頁。

17.“國務院致英國大使館”(1962622日下午925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頁。

18.“駐香港總領事館致國務院”(1962622日下午7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頁。

19.轉引自蘇格著:《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

20.“談話備忘錄”(19626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

21.“談話備忘錄”(19626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

22.“談話備忘錄”(1962625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頁。

23.“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致甘迺迪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2625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頁。

24.“國務院致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2628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頁。

25.“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196274日下午2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頁。

26.“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致國務院電”(196275日下午6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頁。

27.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4頁。

28.“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頁。

29.“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347頁。

30.“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頁。

31.“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頁。

32.“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350頁。

33.“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

34.“會談備忘錄”(196296日上午10時—1130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

35.來源:1962917日,從臺北發出的403號電報。轉引自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頁,注釋①。

36.“總統軍事代表泰勒起草的檔”(196292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頁。

37.參閱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頁。

38.參閱潘光主編:《當代國際危機研究》“古巴導彈危機”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39.轉引自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頁。

40.1962101日,執行“海威”計畫計劃的武裝特務第五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二縱隊”共14人,在海豐縣遮浪嶼偷渡登陸,“司令”陳正光以下全部被殲。107日,執行“海威”特務第一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三縱隊”全部被殲。108日,執行“海威”計畫計劃的武裝特務第四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一縱隊”,全隊14人在惠來縣神泉偷渡登陸後被全殲。1028日,執行“海威”計畫的武裝特務第三分隊和第七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五縱隊和獨立第六縱隊,共22人,在電白縣爵山公社偷渡登陸後全部被殲。112日,執行“班超”計畫計劃的武裝特務“海龍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先鋒隊”,全隊33人,包括一、二、三分隊和一個通訊隊,在臺山縣蛇鼻灣偷渡登陸後全部被殲。運送特務的機帆船也被擊沉。1129日,執行“海威”計畫計劃的武裝特務第六分隊,又稱“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分七縱隊”,共35人,在臺山縣荷倉島偷渡登陸時全部被殲。運送特務的機帆船被擊沉。124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灣的特務機構“海軍輔助通訊中心”(NACC)派出的中校特務李華常等,蔣介石當局派出電臺臺長張志君等,乘間諜收音機在陽江縣石磊山區跳傘登陸後全部被殲。126日,臺灣當局中的情報局“長風訓練班”訓練的武裝特務“廣東省反共救國軍獨立第二十三縱隊”,以及負責指揮和護送登陸的特務共39人,在惠來縣前詹偷渡登陸後全部被殲。運送船隻被擊沉。

41.資料來源,魏宏運、祁建民:《國史紀事本末·社會主義探索時期(下)》(第四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152頁。

42.“會談備忘錄”(1963911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頁。

43.“會談備忘錄”(19632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頁。

44.“會談備忘錄”(19632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363頁。

45.“駐中華民國大使柯克致甘迺迪肯尼迪總統備忘錄”(1963329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頁。

46.“會議記錄稿”(196391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頁。注釋①。

47.“會議記錄稿”(196391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頁。

48.蘇格著:《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頁。

49.196296日,柯克與蔣介石會談中提議美臺應通過兩個組織來加強具體合作,一個是處理秘密情報的聯合委員會,一個是研究公開作戰的“420委員會”。後者發展為代號“藍獅”的美臺聯合委員會,負責研究大陸一旦發生起義,臺灣實施兩棲作戰的能力。

50.“邦迪致萊特”(19649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頁。

51.“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49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52.“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麥克納馬拉備忘錄”(19651116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頁。

53.“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494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54.“臘斯克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無日期),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頁。

55.“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639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427頁。

56.“國務院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電”(1967316日下午343分),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頁。

57.“詹金斯致羅斯托備忘錄”(1968430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頁。

58.“毛澤東聽取楊成武、許世友彙報時的指示記錄”(196263日),轉引自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6頁。

59.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也施用過同樣的一紙文章巧脫危局的妙計。194810月,蔣介石得到密報: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蔣介石即召集傅作義,並親自部署,試圖“乘冀中兵力空虛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西柏坡。當時毛澤東已將所有的兵力都調到遼沈和淮海戰場,西柏坡幾乎是一座“空城”。知道傅作義來襲的消息後,毛澤東即讓新華社於10252730日連續發表由他起草的《蔣傅匪軍妄圖突擊石家莊》、《華北各首長號召沿線人民準備迎擊匪軍進擾》、《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三篇文章。蔣知消息走漏,恐反遭伏擊;責怪傅作義“行動遲緩”,逐悄然撤兵。參見劉傑誠:《毛澤東與史達林會晤記實》,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1頁。

60.轉引自王宏緯:《喜馬拉雅山情結:中印關係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頁。

61.[]R·麥克法誇爾、費正清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555頁。

62.196318日,毛澤東寫作《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草稿中有“欲學鯤鵬無大翼,蚍蜉撼樹談何易”句,此句後改為“螞蟻緣槐誇大國”。參見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8頁。

63.轉引自熊向輝著:《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頁。

64.[]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頁。

65.馬克思:“奧地利-普魯士條約。——529日的議會辯論”(1854530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卷第314頁。

6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頁。

67.引自毛澤東196318日發表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