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傳(金沖及主編)

三十五、東移西柏坡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從撤離延安到東渡黃河前往西柏坡,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轉戰陜北,共三百七十一天,行程一千多公里,居住過十二個縣境內的三十八個村莊,并從這里領導著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這是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他們在三月二十一日離開楊家溝,經過兩天行軍,于二十三日中午到達黃河西岸的吳堡縣川口渡口。當地政府早已在這里準備好了十幾條渡船。毛澤東登上第一條船。木船緩緩地離開岸邊。毛澤東站在船尾,向送行的人群揮手致意。經過半小時左右的緊張搏斗,渡船繞過許多順流而下的冰塊,沖出激流,渡過了滔滔黃河。船一靠東岸,他們便踏上晉綏解放區的山西臨縣境內。毛澤東上了岸,回頭再看著黃河,深情地說:“黃河真是一大天險啊!如果不是黃河,我們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長時間,日本軍隊打過來,我們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擊去了。過去,黃河沒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應當利用黃河灌溉、發電、航運,讓黃河為人民造福。”①顯然,他的心已在越來越多地思考著新中國的未來了。在他們東渡黃河后不到一個月,四月二十一日,西北野戰軍收復了延安。

踏上黃河東岸后,毛澤東等就來到臨縣三交鎮的雙塔村,同駐在這里的中央后方委員會會合。這時,中央后委書記葉劍英已先趕赴在河北的中央工委,留在這里主持工作的是后委副書記楊尚昆。毛澤東對楊尚昆說了對中國局勢的判斷:“同蔣介石的這場戰爭可能要打六十個月。六十個月者,五年也。這六十個月又分成兩個三十個月:前三十個月是我們‘上坡’,‘到頂’,也就是說戰爭打到了我們占優勢;后三十個月叫做‘傳檄而定’,那時候我們是‘下坡’,有的時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②毛澤東等在雙塔村住了兩個晚上,決定中央和軍委的大部機關人員由楊尚昆率領前往西柏坡,毛澤東等帶領少數電臺、機要、警衛人員乘吉普車東行。

三月二十六日,毛澤東等到達晉綏邊區領導機關所在地興縣蔡家崖,同賀龍、李井泉會面,聽取他們的匯報。四月一日和二日,毛澤東分別在晉綏干部會議上和晉綏日報編輯人員會上作了兩次講話。

他在晉綏干部會議上,著重地強調全黨必須緊緊地掌握黨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他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要善于從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這個全局的高度去把握各項具體的方針政策:“如果真正忘記了我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我們就將是一個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我們執行具體工作路線和具體政策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就會發生左右搖擺,就會貽誤我們的工作。”

他針對當時農村中正在流行的那種錯誤思想,明確地指出:我們贊助農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為了便于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最迅速地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絕對的平均主義。他說:“現在農村中流行的一種破壞工商業、在分配土地問題上主張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是一種農業社會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性質是反動的,落后的,倒退的。我們必須批判這種思想。”

他再一次強調地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們所犯的錯誤,研究其發主的原因,都是由于我們離開了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主觀地決定自己的工作方針。這一點,應當引為全體同志的教訓。”對黨和群眾的關系,他反對籠統地提出“群眾要怎么辦就怎么辦”的口號,認為應當是:“凡屬人民群眾的正確的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群眾,予以實現;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予以改正。”③

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他講了黨的群眾路線和辦好黨報的問題,指出:“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地都應當在黨的報紙上或者刊物上進行宣傳。”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黨的主張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我們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斗風格。”

在蔡家崖停留八天后,他們又上路了。毛澤東白天坐車,夜間工作,找地方干部談話,參加各類人員的座談會,訪問群眾,還在油燈下批閱各地發來的電報。四月十日,他為中央起草的電報中指出:“中國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我黨已經處在奪取全國政權的直接的道路上這一形勢,要求我們全黨全軍首先在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軍事上的戰略及重大戰役方面的完全統一,經濟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幾個大的區域內的統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勢的發展,進一步地考慮在軍隊的編制和供應上,在戰役行動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經濟上、在政府行政上(那時須建立中央政府)作重大的統一。總之,革命形勢要求我黨縮小(不是廢除)各地方各兵團的自治權,將全國一切可能和必須統一的權力統一于中央,而在各地區和各部分則統一于受中央委托的領導機關。”④他們經過岢嵐、神池、雁門關、代縣,在大風雪中翻越五臺山,在四月十三日到達阜平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大院。毛澤東住在聶榮臻原來住的兩間房子里。

毛澤東在一九四七年初早曾提出訪問莫斯科,同蘇聯共產黨中央和斯大林研究一些問題。這年七月一日,斯大林致電在陜北擔任醫生兼聯絡員的奧爾洛夫:“鑒于即將舉行的戰役,鑒于毛澤東若離開,會對戰事發生不良影響,我們認為暫時推遲毛澤東的出行為宜。”⑤在到達城南莊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十二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在阜平縣西下村宿營時,毛澤東向周、任又提出這個問題,周、任都表示同意,決定到城南莊后,周、任先去西柏坡同劉、朱會合,毛澤東則暫留城南莊作去蘇聯的準備。二十六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表示:決定提早動身赴蘇聯。斯大林先在二十九日復電同意,到五月十日又致電毛澤東:考慮到中國戰局的發展和他途中的安全,再次建議他推遲來蘇。這樣,毛澤東在城南莊共住了三十五天。

在這段時間內,從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七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城南莊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都出席了。這是自撤離延安后五位書記第一次在一起參加的正式中央會議。時間相隔只有一年多一點,國內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根據形勢變化的要求,這次會議主要是研究怎樣促使中國革命全面勝利的到來和怎樣迎接這一勝利的到來。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三點戰略性的意見:第一,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沒有這一條,不能勝利。第二,勝利使人欣喜,但目前民力負擔很重。要使后方的農業和工業長上一寸,才能適應戰爭需要。土改、整黨、人民代表會議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生產的發展,要使人民的負擔適當減輕。第三,反對無政府無紀律狀態,適當縮小地方權利。⑥他的這幾點意見,后來被歸納成“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十六個字,成為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的行動方針。

這次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華北、中原分別成立統一的領導和指揮機構;準備邀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著名人士來解放區參加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并就這個問題立刻同有關人士交換意見。會議還研究并確定了粟裕率領的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先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仗的部署(這個問題,在后面還要談到)。

城南莊會議結束后沒有幾天,五月十八日,國民黨飛機突然來轟炸城南莊,擊中了毛澤東的住房,但毛澤東卻沒有受傷。對這段驚險的經歷,聶榮臻回憶道:

“那天早晨,收聽完廣播,我正在吃早飯,聽到有機群的轟鳴聲。”“我急忙走到院里,敵機的轟鳴聲越來越大了。我循著聲音望去,有一架敵機已經飛來了,在城南莊上空盤旋偵察。接著,后面傳來一陣轟鳴聲,聲音很沉重,不多時,又飛來了兩架敵機,這時已經看清是B25轟炸機。于是我快步向毛澤東同志的房間走去。”

“由于毛澤東同志通宵都在工作,我走到他屋內的時候,他身穿藍條毛巾睡衣,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以很輕而又急切的聲音說:主席,敵人飛機來轟炸,請你快到防空洞去。毛澤東坐起來,若無其事,非常鎮靜,很風趣地對我說:不要緊,沒什么了不起!無非是投下一點鋼鐵,正好打幾把鋤頭開荒。”

“我想,不能再延遲了,就當機立斷,讓警衛人員去取擔架。取來擔架以后,我向趙爾陸同志遞了個眼色,便把毛澤東同志扶上了擔架。我們兩人抬起擔架就走,在場的秘書和警衛人員,七手八腳地接過了擔架,一溜小跑奔向房后的防空洞。”“我和毛澤東同志剛走進防空洞,敵人的飛機就投下了炸彈,只聽轟轟幾聲巨響,我們駐地的小院附近升起了一團團濃煙。”⑦

這次敵機一共投了五枚炸彈,其中一枚正落在毛澤東所住的小院子里爆炸了。毛澤東住的那兩間小房子,門窗的玻璃都被震碎,一些雞蛋也被彈片砸爛了。看到這些,聶榮臻真覺得“后怕”:“如果不是當機立斷,事情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顯然,國民黨方面已經獲得毛澤東住處的情報。當天晚上,毛澤東就轉移到離城南莊二十多里的一個很隱蔽的小村子:花山村。他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五月二十七日,到達中共中央機關所在的西柏坡。 


  到達西柏坡后,毛澤東逐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指揮作戰上來。

在這以前,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面進行新式整軍運動,一面展開攻勢作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冬季攻勢,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中旬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隊十五萬多人,把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壓縮在錦州、沈陽、長春這三個互不相連、僅占東北總面積百分之三的狹小地區內。毛澤東對這次攻勢作了很高的評價。他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名義指出:“我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中,冒零下三十度的嚴寒,殲滅大部敵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國。”西北野戰軍在取得被毛澤東稱為“改變了西北的形勢,并將影響中原形勢”的宜川大捷后,又攻占寶雞,光復延安。華東野戰軍的山東兵團,中原地區的陳士榘、唐亮、陳賡、謝富治所部,華北的徐向前兵團和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兵團,也在一九四八年的三、四月間分別進行了周村戰役、濰縣戰役、洛陽戰役、臨汾戰役、察南綏東戰役等,各自殲滅了為數不少的國民黨軍隊。

毛澤東到達西柏坡前后相繼開始的一九四八年夏季攻勢作戰,就是在上述勝利的基礎上,在全國五個作戰方向上先后展開的。這就是:中原戰場上的豫東戰役和襄陽、樊城戰役,華東戰場上的津浦路中段戰役,華北戰場上的晉中戰役和冀熱察邊戰役。

其中,豫東戰役對推進南線戰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個戰役的形成,在決策上經歷過一個曲折的過程。

早在毛澤東部署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他就同時考慮到以當時已進入魯南作戰的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兩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分別為葉飛、陶勇,因此也叫葉縱、陶縱)渡過長江、直出閩浙贛地區建立根據地,以便把戰線進一步推向國民黨軍戰略后方的構想。他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份電報中說到,在劉鄧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謝南渡黃河挺進豫陜邊的同時,由陳毅、粟裕、潭震林率華東野戰軍主力留置山東(包括魯西南)“擔負整個內線作戰任務”,另以第一、第四兩個縱隊經過整補和政治動員后,第一步“出至皖西,建立臨時根據地”;第二步“相機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臨時根據地”;第三步躍進至“閩浙贛目的地”。為了加強這支部隊出擊后的領導,毛澤東還提出以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組成東南分局的建議,要華東局考慮。⑧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是毛澤東獨具匠心地布下的棋局。它從根本上扭轉戰局,使人民解放軍由防御轉為進攻。但是,全局中最關鍵的一著棋——向大別山地區挺進的劉鄧大軍,雖有陳謝集團進入豫西從右側輔弼,力量仍嫌不足,在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下,還有被迫撤回的可能。經過再三考慮,毛澤東在八月七日和八日兩次致電陳毅、粟裕并告劉鄧,修改了原來考慮的華野主力全部在山東內線作戰而以第一、第四縱隊分步驟挺進閩浙贛邊的構想,決定由陳毅、粟裕立即赴魯西南,統一指揮包括第一、第四縱隊在內的華野六個縱隊,組成華野西線(也叫外線)兵團,進行直接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作戰任務。毛澤東估計,在劉鄧大軍向南躍進時,國民黨軍必然會以重兵追堵。在這種情況下,陳粟西線兵團立即尾隨敵軍南下,就可以從“反對方向鉗制敵人”,有效地掩護劉鄧大軍的挺進并在大別山地區立足生根。

毛澤東對他經過深思熟慮后所下的決心,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他執著地認為,只有適時地和有步驟地把戰線向蔣介石統治區推移,使人民解放軍所需的大部人力、物力取之于對方,才能使新解放區逐步擴展,使老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經過躍進和鞏固的幾次反復,最終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因此,他在根據戰局的發展適當調整陳粟大軍的作戰部署后,還多次致電劉鄧、陳粟,要他們繼續準備以一部分主力在第二年的適當時機渡江南進,吸引部分國民黨軍從中原地區轉援江南,以利于中原解放區的鞏固。

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會議結束后大約一個星期,從中原前線趕赴陜北中央的陳毅,同毛澤東在楊家溝見面了。這是他們隨著抗戰勝利而在延安分手后的第一次見面。毛澤東在同陳毅談到一九四七年七月以后的全軍作戰行動時,強調它的性質已不再屬于“自衛防御”,而是一種“革命的進攻”,是把戰爭的主要戰場推向蔣管區、以求解放全中國的作戰行動,所以叫“戰略進攻”。毛澤東說:蔣介石已處于防御地位。黃鶴一去不復返,他要回到戰爭初期那種形勢是不可能的了,今后是我們如何轉入江南、四川、兩廣的問題。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起,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討論并通過了由他起草的《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的決議。從十九日下午開始,會議連續三天聽取了陳毅關于日本投降以來華東地區和華東野戰軍的各方面情況、中原戰場當前形勢的匯報。

劉鄧、陳粟、陳謝三軍挺進中原,對蔣介石的長江防線和沿江重鎮南京、武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蔣介石無論如何都想把他們從自己的臥榻之旁趕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白崇禧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在九江設立國防部前進指揮所,調集三十三個旅的兵力,對大別山地區的劉鄧軍展開大規模“圍剿”。大別山地區的反“圍剿”斗爭,堅持了一個多月,雖然取得重大勝利,但還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國共兩軍在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處于膠著相持的狀態。

怎樣打破這種僵持局面?毛澤東和周恩來、陳毅最初商定的南線三軍在三個月內的作戰方針,是以劉鄧軍主力位于大別山內線,“分遣堅持,多休息,多打小仗”,待正由晉冀魯豫南下的三萬新兵到達以充實部隊后,再打中等規模之仗;以粟裕所部并指揮陳謝軍在二、三、四三個月內,在中原地區尋求打幾個中等規模的殲滅戰,以配合劉鄧軍堅持大別山區的斗爭。他們還設想以山東兵團的許世友、譚震林率兩個縱隊南下蘇北、蘇中,會合原在這兩個地區活動的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形成一個重要戰場,威脅京滬”,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抽調一部力量向東。“三個月后,南北配合行動,可能進入打大殲滅戰之階段。”一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以軍委的名義把這個戰略構想傳達給劉鄧、粟裕和陳謝等。二十七日,又以毛澤東、陳毅兩人的名義,就山東兵團的使用問題提出兩個方案,要求華東局研究提出意見。

打破大別山乃至整個中原的僵持局面,是關系全局的一篇大文章。對這樣的重大問題,毛澤東在發出電報后,仍在反復思索,并同周恩來、陳毅繼續商議。毛澤東所擔心的是,這樣的布局能不能有把握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是不是還有其他更積極、更大膽、更能震動敵人的方案呢?毛澤東又想到了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南進這一著棋。本來,他是準備在一九四八年秋季中原戰局基本上得到改善后再走這一步棋的,現在考慮要提前實行。周恩來、陳毅也同意這個設想。

設想雖然提出了,但對采取這樣重大的行動,毛澤東下決心是十分慎重的。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前一個電報發出后的第二天,毛澤東向粟裕發出第二份電報。這是一份限少數領導人“作極機密討論不讓他人知道”的絕密電報。電報中說:關于由你率葉、王、陶三縱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我們與陳毅研究有三個方案,即:一,休整半月后立即渡江;二,二、三、四三個月在中原地區殲滅一部分敵軍,然后休整一個月再渡江;三,按原議先在中原作戰,于一九四八年秋季再行渡江。在電報中,毛澤東分析了三個方案各自的利弊后指出:“你率三縱渡江以后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于作戰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達到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疲于奔命。”毛澤東希望粟裕“熟籌見復”。⑨

毛澤東還同陳毅研究了準備成立東南分局,由粟裕任書記,葉飛、金明任副書記;準備組成東南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鄧子恢任副政委。

給粟裕電報發出后第三天,一月三十一日,粟裕發來他同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研究后的回電,就一、四、六縱隊的渡江時間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三個縱隊先北開隴海鐵路附近休整一個半月,三月下旬即可出動;二是三個縱隊仍先參加中原作戰,三月中旬開始休整,五月中旬出動南下。“以上兩案,以第一案為最好。”回電中,粟裕還就渡江路線、渡江后留在中原各部隊的作戰方針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澤東接到電報后復電粟裕,表示完全同意他提出的第一方案,在三月下旬出動。“渡江路線,爭取走湖口當涂之間,或南京江陰之間。”⑩

一個重大的行動計劃決定下來了。

但是,一九四八年春季,中原戰局出現了重要變化。

第一,由于劉鄧軍實行了集結和分遣相結合的靈活戰略,加上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陳謝部的積極作戰,不但基本上粉碎了白崇禧對大別山區的圍攻,而且開辟了桐柏、江漢和沙河淮河之間的三個新解放區,攔腰切斷了中原地區兩條交通大動脈——隴海鐵路和平漢鐵路,攻克中原重鎮洛陽,中原戰局已逐步走向穩定。

第二,中原三軍成功地保持了從豫北經過魯西南、豫皖蘇區通往大別山區和由晉南進入豫西、陜南這兩條重要通道,使晉冀魯豫解放區一部分軍需物資和三萬新兵得以補充在千里躍進大別山過程中損耗較大的劉鄧軍,使他們的戰斗力逐步恢復,也保障了中原各軍在此后的作戰中能得到后方的支援。

第三,中原新解放區經過半年經營,特別是糾正了執行黨的土地政策、城市政策、工商業政策中某些“左”的偏向后,各項工作逐步走上軌道,擁有三千萬人口的中原新區開始得到鞏固。

第四,解放軍一部分主力進入中原并吸引國民黨軍部分主力回援后,堅持在內線的解放軍乘機相繼發動攻勢,取得重大戰果,尤其是西北野戰軍在宜川戰役中一舉殲滅胡宗南集團兩個整編師近三萬人,迫使胡宗南從中原戰區抽調一個兵團回援西安;同時,由于蘇北兵團的積極作戰,也吸引了部分國民黨軍隊從大別山東麓調往蘇中地區,從而相應地減弱了他們在中原戰區的兵力。

總之,解放軍在中原地區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逐步具備打大殲滅戰的有利條件。中原戰局的這些變化,引起執行躍進閩浙贛邊計劃的主要負責人粟裕的反復思考。

四十一歲的粟裕,在當時各戰略區領導人中,是一位身經百戰、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年輕將領。他根據中央軍委批準的方案,率一、四、六縱隊從平漢鐵路東側的臨潁地區北上,到達濮陽地區,準備經過一段時間整訓后執行渡江南下的任務。同時,派出先遣小分隊到預定渡江的地段先期偵察,并密切注視著不斷變化中的中原戰局。以往的作戰經歷使他熟知蘇浙皖贛地區的地形條件,這種河流文錯、稻田密布的水網地區對裝備較重的第一、四、六縱隊的機動作戰很不利。同時,也考慮到大兵團遠離后方作戰,不僅在群眾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較好的配合,而且在補給和傷病員安插上也有許多困難。他回憶起一九三四年紅軍抗日先遣隊在皖浙贛邊地區的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根據地作為依托。他還具體地分析了中原戰區國民黨軍各部隊的具體情況,認為他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后,可以調動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的主力第五軍、第十八軍和桂系主力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這樣,中原戰局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繼續呈現僵持局面,而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意圖。戰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數學的競賽。粟裕算了一筆細帳,認為解放軍三個縱隊進入江南后,在沒有根據地作依托的條件下作戰,減員必大又無法得到補充;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的代價可以殲敵三至五個整編師,這對打開中原戰局將更為有利。⑾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比較和思考,粟裕逐漸形成一個主力暫不渡江南進而留在中原作戰的構想。盡管構想有充足的根據,但他深知對一個已經確定并正在付諸實施的戰略決策,是不宜輕易提出不同建議的,尤其是在當時正十分強調組織紀律性的情況下。因此在濮陽休整期間,他先向剛從中央回來的陳毅作了匯報。征得陳毅同意后,他又在四月十六日致電劉鄧,報告了自己的構想。兩天后,四月十八日,他才以個人名義致電中央軍委和華東局,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的這份電報長達三千字。在電報中,粟裕首先充分肯定去年七、八兩月先后轉入外線以來取得的極大勝利,接著,詳細地分析了華野三個縱隊執行渡江南下方案后可能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當前中原戰局發生的有利變化,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不南下,以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托后方(隴海路北)作戰,求得在最近有效地打幾個大殲滅仗。他認為,組成“三線武裝(野戰軍主力、游擊兵團及遠征游擊隊)依戰局之進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則可能使戰局得到較快與較大之發展”。粟裕是謹慎的,深知自己這個建議的分量。因此,在電報結束時寫道:“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加以對政局方面情況了解太少,斗膽直呈,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松懈。”

剛到城南莊只有一個星期的毛澤東,看到了粟裕的電報,也看到了劉鄧在同一天發來的電報。劉鄧的電報表示,在粟部自身準備尚不充分和渡江有較大困難的情況下,自以“遲出幾個月為好”。這樣,粟部可以“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后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后再出,亦屬穩妥,亦可打開中原戰局”。看到這兩份電報后,毛澤東立刻決定要陳毅、粟裕盡快來中央,向中央具體匯報他們的意見,以便中央對行動方針作出最后決策,并把這個問題列入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的重要議程。要求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先作研究。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起,毛澤東在城南莊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中,聽取了粟裕的匯報。與會同志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議。根據城南莊決策,陳毅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的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五月五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

“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使江淮河漢之敵容易被我軍逐一解決,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將戰爭引向江淮河漢,使山東、蘇北、豫北、晉南、陜北地區之敵容易被我軍解決一樣,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難。目前粟裕兵團(一、四、六縱)的任務,尚不是立印渡江,而是開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徐汴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⑿

這是對重大戰略決策所作的關鍵性的變動。它對此后南線作戰的整個進程,包括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第一線高級指揮員的粟裕,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敢于實事求是地大膽地對中央重大戰略行動部署提出不同意見,是難能可貴的。作為最高統帥的毛澤東,能實事求是地重視并采納部屬的不同意見,根據實際情況果斷地調整重大戰略部署,也表現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氣。對需要高度集中的軍事指揮來說,這可以說是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典范。

城南莊決策,為中原會戰擂響了戰鼓!

五月三十日,粟裕率領一、四、六縱及兩廣縱隊(相等于一個師)、特種兵縱隊南渡黃河,同中原野戰軍(由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第十一縱隊會合。六月三日,第三、第八縱隊在陳士榘、唐亮指揮下從漯河地區東越黃泛區,前來會合。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華東野戰軍發起開封戰役,一舉攻克中原名城、河南省會開封,殲滅守軍約四萬人。接著,又在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六日乘勝發起睢杞戰役,在中原野戰軍主力策應下,殲滅國民黨軍隊的區壽年兵團主力和黃百韜兵團一部五萬四千多人,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開封、睢杞這兩個戰役,通常合稱豫東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九萬多人,是繼東北冬季攻勢以后殲滅國民黨軍隊最多的一次戰役。

豫東戰役的重要意義,不但在于殲滅了中原國民黨軍隊的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中原戰場上的僵持局面,而且證明人民解放軍依托老解放區和中原新解放區的支援,已經有可能在這個地區大規模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徹底解決中原問題。七月十一日,毛澤東要周恩來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起草賀電,指出:這個戰役的勝利“正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囈語以迎頭痛擊,同時,也正使我軍更有利地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三年度”。七月十三日,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起草電報,明確地告訴中原局和粟陳唐:“粟兵團應在現地區作戰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殲滅五軍、十八軍等部,開辟南進道路,然后南進。”并且斬釘截鐵地寫道:“不殲滅五軍、十八軍不走。”⒀

在豫東戰役前后,其他幾個重要戰場的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通盤籌劃下展開的強大攻勢作戰,也相繼取得重大勝利。

在華東戰場,為了配合豫東作戰,許世友、譚震林指揮山東兵團在濟南和徐州之間進行了歷時五十天的津浦鐵路中段戰役,全殲整編第十二軍等部六萬多人,完全孤立了由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據守的山東省會濟南。韋國清、陳丕顯、吉洛(姬鵬飛)指揮蘇北兵團在蘇北北部發動攻勢,殲滅國民黨軍隊一萬多人,完全打通了蘇北同山東的聯系。

在晉中戰場,徐向前指揮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發起了歷時四十天的晉中戰役,殲滅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約十萬人,完全孤立了山西省會太原城。

在中原戰場,中原野戰軍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發起襄樊戰役,攻克襄陽、樊城,殲滅國民黨軍二萬人,活捉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康澤。

在華北北部戰場,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在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指揮下,先后在保定以北和冀東地區發動攻勢,共殲滅國民黨軍三萬四千人,使河北省會保定陷于孤立。

中國人民解放軍夏季作戰的巨大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全國的戰局。這五個作戰方向上取得的重大勝利,被合稱為“五路大捷”。新華社在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六日發表的《祝五路大捷》的社論指出:“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敵人在黃河以北,除了平綏、平錦兩條鐵路及在這兩條路上的城鎮外,只有沈陽、長春、承德、保定、太原、安陽、新鄉、焦作等稀稀落落的幾個據點了。”在黃河以南,山東和陜甘寧解放區超過了戰前規模,其余各解放區都在發展或恢復之中。中原戰場上的形勢,早已不利于蔣介石。“人民解放軍在戰爭中奪取了敵人成千門的大炮之后,就建立了具有強大威力的人民的炮兵,從此,人民解放軍不獨在運動的野戰中是無敵的,就是在陣地戰中也是無敵的了。一年來我們攻克了石家莊、運城、臨汾、寶雞、濰縣、兗州、洛陽、開封、襄陽、遼陽、鞍山、四平街等堅固的設防地帶與設防城市,這就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戰術,特別是攻堅戰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此,已經沒有什么國民黨的設防城市打不開的了。”⒁

① 閻長林:《警衛毛澤東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29頁。

② 楊尚昆:《對毛澤東的幾點回憶》,《中共黨史風云錄》,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2頁。

③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標準本,解放社1949年6月版,第82、84、88、89、91頁。

④ 中共中央致華東局、轉許譚謝、并告各中央局、分局、前委電,1948年4月10日。

⑤ 《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

⑥ 中共中央會議記錄,1948年5月3日。

⑦ 《聶榮臻回憶錄》(下),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677、678、679頁。

⑧ 毛澤東致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并華東局電,1947年7月23日。

⑨ 中央軍委致粟裕電,1948年1月27日。

⑩ 中央軍委致粟裕,并告劉鄧、饒漱石、鄧子恢電,1948年2月1日。

⑾《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537—541頁。

⑿中央軍委致劉鄧并華東局電,1948年5月5日。

⒀中共中央致中原局,并告粟陳唐電,1948年7月13日。

⒁《祝五路大捷》,《時事學習材料》,蘇南新華書店1949年6月版,第217、218頁。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