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求是》刊文談毛澤東語言藝術:宛如清風徐來

    本文摘自:《求是》2013年第24期,作者:董京泉,原題為:《學習毛澤東的語言藝術》
    毛澤東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傑出的語言大師。近讀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的文章《反對黨八股》,以及《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時稱“五評白皮書”最後的五篇文章,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的改進文風的問題,有了更多更深的感觸。改進文風,我們應當向毛澤東學習。
   《反對黨八股》的引言這樣說:“我們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如果不連黨八股也給以清算,那它們就還有一個藏身的地方,它們還可以躲起來。如果我們連黨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對於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最後地‘將一軍’,弄得這兩個怪物原形畢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兩個怪物也就容易消滅了。”文章一開頭,毛澤東沒有一絲一毫的八股腔,而是宛如清風徐來,繪聲繪色,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毛澤東在講到“黨八股”在語言方面的表現時說:“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我們在寫文章做演說時沒有幾句生動活潑切實有力的話,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他號召我們學習人民群眾的語言,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學習古人語言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他指出:“現在中黨八股毒太深的人,對於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不肯下苦功去學,因此,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蹩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
    毛澤東號召我們學習運用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在這方面,他自己是一個光輝的典範。就在這篇文章中,民間的語言、外國的語言、古人的語言,琳琅滿目,信手拈來,而且運用自如,恰到好處,為文章增了光、添了彩。在“五評白皮書”中,毛澤東對美國國務院“白皮書”的揭露和批判,不僅鞭辟入裏,直擊要害,而且語言犀利,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令人拍案叫絕。其中《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只看題目,就不能不使人嘆服。如果將其改為《論美國大使之離任》,雖然內涵如故,但效果恐有天壤之別。這篇文章的最後是這樣寫的:“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這樣結束全篇,語言輕鬆詼諧,意味深長,給人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五評白皮書”雖然總共只有18000多字,其中的《“友誼”,還是侵略?》還不到2000字,卻不失為一部歷史唯物論的生動教科書。
    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名人,他們的詩文及理論著作,不僅思想鮮明深刻,而且語言精煉,注重文采,質樸自然,娓娓道來,如行雲流水,不刻意雕琢,無斧鑿痕跡,即使引經據典,亦宛若渾然天成。
    當然,理論文章的主旨和重心在於分析問題,闡明觀點,內容永遠為王。語言雖然只是達意的工具,但這個工具如果使用得當,能使內容更加精彩,猶如美味小菜,雖然不能取代主食,卻能使米飯饅頭吃起來更有味道,吞咽更為順暢。理論文章不同於學術著作,它不是供同行專家們研讀的,而是寫給廣大幹部群眾看的。因此,語言是否津津有味,切實有力,不光涉及理論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與可讀性,而且涉及到理論的宣傳傳播效果的高低好壞,對此不可等閒視之。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