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

1927(07)

99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和师部在驻地江西修水县城宣布起义。第一团立即从修水出发,向湖南平江长寿街进军,先师部一天到达渣津。

同日

与潘心源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在被押送去团防局处死的路上,毛泽东机智脱险,死里逃生〔1〕。

1〕关于这段脱险情节,毛泽东在一九三六年同斯诺谈话时曾详细讲述过:“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冶萍矿工和农民武装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枪毙。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因此我决定设法逃跑。但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910

到达江西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在全团排以上干部参加的中秋聚餐会上,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及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的军事部署;正式宣布驻铜鼓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要求全体指战员响应湖南省委号召,立即武装起义。

同日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进到渣津。原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从武汉回到起义军师部,担任起义部队总指挥。

911

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和师部越过修水、平江边界占领龙门厂。在攻打金坪时,起义前夕余洒度收编的国民党军一个团(团长邱国轩)突然叛变,使部队腹背受敌,损失较大。卢德铭同余洒度率部向第二、第三团靠拢,并派人速报前委书记毛泽东。

同日

零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下令攻打萍乡,未克;改攻老关,取胜。起义部队乘火车进发醴陵,在当地起义农民配合下攻克醴陵县城。因敌军反扑,主动撤出醴陵,向浏阳方向前进。十六日,攻克浏阳县城后陷入优势敌人重围。十七日,仓促突围,溃不成军。突围出来的余部向文家市方向撤退。

同日

晨,同第三团团长苏先俊率领全团从江西铜鼓出发,向湖南浏阳进发,攻占浏阳县白沙。次日,攻占东门市,连战皆捷。毛泽东要求警惕西面达浒、官渡之敌,但苏先俊放松警戒,使敌占先机。十四日,第三团与反扑的优势敌人激战,受挫,遂与苏先俊率部向东北方向退却。

911日—15

在湘赣边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各团分别进攻平江、浏阳的同时,长沙县及醴陵、平江、株洲、浏阳等地均有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配合行动,但没有形成预期的声势。

914

率第三团退至浏阳上坪,获悉第一团已在金坪失利。当晚,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主张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暂时向江西萍乡方向转移,要第一团尽快与第三团会合。并致信中共湖南省委,建议停止执行长沙暴动计划。十五日,湖南省委决定停止原定十六日晨在长沙举行暴动的计划,暴动延期举行。

917

同苏先俊率领第三团辗转到达浏阳孙家塅与卢德铭、余洒度率领的第一团会合。在孙家塅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军事行动问题。余洒度主张继续进攻长沙,毛泽东等多数人主张向南撤退。会议决定退往湘南。会后,第一、第三团分两路向文家市前进。

919

秋收起义部队第一、第三团及第二团余部会师浏阳文家市,尚有一千五百余人。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师长余洒度等坚持的“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在总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这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

同日

中共中央作出再攻长沙的决定,指令湖南省委“应一面命令萍(乡)、浏(阳)、(平)江一带工农军进攻长沙,一面立即爆发长沙的暴动”。这个决定没有实行。

同日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指出:各派军阀已经把国民党变成政治的尸首,彻底的民权革命“已经不用国民党做自己的旗帜”,“八月决议案〔1〕中关于左派国民党运动与在其旗帜下执行暴动的一条必须取消”;“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但只能先在中心地方如广州、长沙等城市实行,在小县城里面要坚决地拒绝组织苏维埃,而在农村中最近时期仍然是“一切政权属于农民协会”。

920

早晨,在里仁学校操坪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讲话,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921

同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文家市出发,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开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

922

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到萍乡县上栗市,得知萍乡县内驻有敌军,遂与师部决定,部队转东向南,绕道芦溪进入莲花。

1〕指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

924

工农革命军到达芦溪。师部命令在芦溪镇上宿营,毛泽东认为在街上宿营不妥,传令移住芦溪西南大山下宿营,途中不准点灯火。

925

工农革命军拂晓从芦溪出发,向莲花前进。由于军事侦察不力,敌情不明,部队出发途中,后卫第三团遭到敌军袭击,损失人枪各二三百。部队向莲花方向突围,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主力撤退而英勇牺牲。第一、第三团直奔莲花县境,中午陆续到高滩村集中。毛泽东向部队讲话,要求指战员不要怕行军困难,不要怕暂时受挫,要看到光明。晚上,工农革命军到莲花县甘家村,毛泽东听取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得知莲花县农民自卫队九月十八日攻城失败,牺牲十二人,被捕九十余人等情况,决定攻打莲花县城,营救被捕同志。随即召开有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作出具体部署。

926

工农革命军清晨从甘家村出发,向莲花县城前进。在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配合下,攻克莲花城,俘虏县保安队队长;从监狱中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七十余名;打开县府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群众。下午,毛泽东在县城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听取朱亦岳等汇报莲花县党组织、农民武装以及永新、宁冈农民武装斗争等情况,证实井冈山确有两支地方武装。晚上,去参加余洒度召集的会议,当得知县保安队长已被放走,严厉批评余洒度。余洒度拒不接受批评,会议未开成。

927

工农革命军从莲花县城出发,前往永新县方向。毛泽东脚痛行动不便,坚持不坐担架,与大家一起行走。

928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长江局人选问题。经过反复讨论,通过瞿秋白提出的由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五人组成长江局的建议。瞿秋白说:“泽东能来,必须加入,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同日

工农革命军向永新三湾方向前进。部队从文家市转兵以来,一路战斗频繁,伤员增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怕苦怕累的都有,有一些人掉队,少数士兵自行离队;疟疾流行,病员加多,有的伤病员因缺医缺药死在路旁。一些长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有的长官怕艰苦离队自寻出路。部队约有一千人,军纪松弛。有的团、营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

929

同余洒度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永新县三湾村。当地群众由于不了解工农革命军,大都躲进山里。毛泽东要求各单位立即分头上山喊话,向群众做宣传,群众陆续回村。当晚,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主要是:一、整顿组织,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陈浩为团长,下辖一营、三营、特务连和军官队、卫生队。改编时,提出去留自愿,愿留则留,不愿留发给路费,希望他们继续革命。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这次改编,称作“三湾改编”,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会后,毛泽东从建立落脚点出发,给袁文才及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写信联系,派三湾村一农民送到井冈山北麓宁冈茅坪。

930

在三湾枫树坪向全体指战员宣布中共前敌委员会关于部队改编的决定,并作动员讲话。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带了一军人。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并强调指出: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作《西江月·秋收起义》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权利归香港毛泽东诗词网所有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泽东诗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