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

1915(2)

7月

暑假期间,同陈昌住在浏阳门芋园内,探讨学问,互阅日记。十一日至二十一日,同陈昌多次聆听黎锦熙讲读史方法、研究方法、读书自习方法,并向黎请教文字学问题。黎介绍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群学肄言》的“缮性篇”。三十一日,黎锦熙看了毛泽东的日记,认为“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陈昌),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同月 致信萧子升。以“用之而弥盛”的道理,说明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重要。说“锻工不藐其腕而硕其腕,簸夫不纤其胫而肥其胫”;并说自己近年来的进步,“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谭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

8月8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谈治学和政事。十一日,又在芋园同黎锦熙长谈读书方法,黎锦熙告以“读书须与校课相联贯”。十三日,由芋园返回学校。

8月29日

同萧子升、张平子⑶到黎锦熙处,长时间谈论治学问题。

8月

致信萧子升,谈人生问题,说“其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信中抄录了近来写的一篇日记,题为《自讼》,以匏瓜、

9月6日

写长信给萧子升,介绍近期同黎锦熙交谈治学问题的情况,并按黎锦熙嘱托告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信中说,黎锦熙不主张专攻古籍然后“涉新”,认为“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黎锦熙曾推荐读《群学肄言》“缮性篇”,随“取其书遍观之”,认为该书名为群学肄言,其实不限于群学,可以看作是百科之肄言。信中说,国学“其义甚深,四部之篇,上下半万载之纪述,穷年竭智,莫殚几何,不向若而叹也”,“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还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即读一篇而及于全书,并加以详细研究,使“国学常识罗于胸中”。信中推崇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为演绎法,察其曲以知其全,执其微以会其通;一为中心统辖法,守其中而得大,施于内而遍于外。

9月15日

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创刊。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深受其影响。9月 为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生罗章龙看到启事,当即回信约见。毛泽东很高兴,复信说“空谷足音,跫然色喜”,并约定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相见。两人谈了三小时,谈治学、处世、人生、宇宙观和社会改造问题。分手时对罗章龙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

9月27日

复信萧子升,再谈求友的迫切心情,说“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

11月9日

致信黎锦熙,劝他不要在袁世凯政府里做官,“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⑷,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有可急图进取”。说黎锦熙致力于教育,“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切望黎锦熙“急归无恋”。信中述说了自己对学校不满意、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很想离去,“就良图,立远志”。

11月

被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这一职务毛泽东连任四届,直到一九一七年十月。毛泽东在学友会作了大量会务工作,是他走上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开始。

12月12日

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12月

致信萧子升,请帮助找《君宪救国论》⑸一阅。又说,近日校中将印发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书文,请萧题写书名《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⑹。本年,湖南和全国一样,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激烈,长沙小吴门附近的“船山学社”,成为公开进行反袁演讲的场所。毛泽东和一师同学,经常在星期天去听讲演。


注释:

⑴芋园是杨昌济、黎锦熙等创办的《公言》杂志社址,在长沙浏阳门。

  ⑵一九五○年十月,毛泽东对徐特立、谢觉哉、王季范、熊瑾玎、周世钊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就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不高兴他,我估计他一定要向上爬的。他要爬上去是容易的,结果他没有向上爬。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一九五一年九月,毛泽东邀张干赴京,在中南海设宴款待,并请就首席。

⑶长沙《大公报》主编之一。牡丹相对照,说明做人不要华而不实。“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无终,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有的人像牡丹,“一伎粗伸,即欲献于人也;一善未达,即欲号于众也,招朋引类,耸袂轩眉,无静澹之容,有浮嚣之气,姝姝自悦,曾不知耻,虽强其外,实干其中,名利不毁,耆欲日深,道听涂说,搅神丧日,而自以为欣。日学牡丹之所为,将无实之可望”。

  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志》记载,一九一三年秋该校创设技能会,一九一四年改名自进会,一九一五年又改名为学友会。学友会的宗旨是:“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据黎锦熙一九五二年解释:“信中‘大厄’是指北京袁世凯正在准备做皇帝。这年筹安会成立,鼓吹帝制,附和者不少,所谓‘恶声’。”一九一五年九月黎锦熙应聘到北京教育部的教科书编纂处,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
  ⑸《君宪救国论》是杨度一九一五年四月写的一篇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的文章,得到袁世凯的赞赏。
  ⑹这本小册子收集了汤、康、梁当时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言论,印出后,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的名义广为散发。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权利归香港毛泽东诗词网所有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泽东诗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