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

1915(1)

  1915年 二十二岁

2月24日

给表兄文运昌写一还书便条:“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这个便条是毛泽东由长沙回韶山过春节期间写的。

4月4日

到芋园⑴访黎锦熙。黎锦熙看了毛泽东的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4月5日

向杨昌济谈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杨昌济听后,对毛泽东给以鼓励,寄予期望。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4月11日

同萧子升、熊光楚到芋园黎锦熙处,继续听黎锦熙讲读书方法。

4月18日

同李少青、周执钦在黎锦熙处,谈《公言》杂志问题。

4月25日

在芋园听黎锦熙讲述“在校研究科学之术”。

5月2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等谈论如何做学问。

5月7日

下午三时,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九日下午六时前答复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九日,袁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

  为揭露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修正案,一师学生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几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和资料,并作批注,在封面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5月9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谈读书问题。

5月23日

为悼念湖南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书写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5月30日

同熊光楚、王季范在黎锦熙处讨论改造社会问题。此后,常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到芋园向杨昌济、黎锦熙求教。同时,与同学蔡和森、陈昌、萧子升、熊光楚、萧三等组织哲学研究小组,请杨昌济指导,对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定期讨论。学期末 为反对由校长张干提议、省议会作出的要学生缴十元杂费的新规定,一师学生掀起驱逐张干的学潮。毛泽东在学校后山的君子亭改写一传单,广为散发,历数校长张干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十七名学生,经杨昌济、王季范、袁仲谦等教员劝说作罢。七月,张干被迫辞职⑵。

6月25日

致信湘生,谈治学问题,对自己过去强调自修、不重视课堂学习有新的认识。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谈到自修问题,信中举康有为、梁启超为例:康有为“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年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梁启超“先业词章,后治各科”。信中说:“盖文学为百学之原,吾前言诗赋无用,实失言也。”信中还谈到人才和交友问题,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屠沽贾衒之中,必有非常之人”。“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随信抄录了为哀悼亡友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而写的一首挽诗: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腮。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权利归香港毛泽东诗词网所有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泽东诗词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