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李鵬回憶毛澤東關懷

《李鵬回憶錄(1928—1983)》是李鵬同志親自撰寫的一部自傳體書籍,詳細記述了他從1928年至1983年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全書16章,48萬余字,收入了130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李鵬回憶錄(1928—1983)》內容豐富、翔實,感情真摯,語言質樸,從一個側面為讀者展現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畫卷,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李鵬同志是我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作為在延安成長起來的革命者,李鵬同志不僅是延安歲月的親歷者,更是延安精神的踐行者。正如李鵬同志所說:我在延安受到的革命教育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財富,通過學習我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樹立了為革命勝利而奮斗的人生觀,接受了從物質到精神、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學到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還有延安許多優良的作風,比如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互助、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這些收獲使我銘刻在心,終生難忘。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這些優良的革命傳統和基礎理論知識,使我受益終生。

打開《李鵬回憶錄(1928—1983)》,激蕩的歲月撲面而來。


一、紅色家庭 烈士后代

李鵬同志出身于一個紅色家庭,是革命烈士的遺孤。

他的父親李碩勛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和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之一,是周恩來的親密戰友。1927年,李碩勛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黨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南昌起義。此后又先后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和浙江、江蘇等省軍委書記。1931年任中共廣東軍委書記。同年7月,他在海南島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兩個月后英勇就義。

李碩勛犧牲后,母親趙君陶按照中央安排帶著才三歲的李鵬從香港到上海,一年后又帶著剛一歲的遺腹女李瓊和李鵬從上海到成都。她一方面利用各種條件做黨的地下工作,一方面悉心照料李鵬兄妹,含辛茹苦,飽經磨難。

趙君陶深明大義,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李鵬同志在《紀念我的母親趙君陶》一文中說:“我要感謝母親在幾個關鍵時刻對我的幫助。1941年,在我13歲的時候,她就毅然決定把我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學習,使我受到黨的教育,像父母一樣,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建國前夕,黨中央決定派遣一批青年到蘇聯學習經濟建設的專業知識。我原來不想去,而她極力主張我去。為此,我們母子之間發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沖突。她批評我目光短淺,有自滿情緒。最后,我聽從她的勸告,服從組織決定,到蘇聯學習了水力發電專業。”“1955年,我從蘇聯學成回國,分別多年的母子又得重逢,她是多么想能與兒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然而,當她得知組織上分配我到東北基層工作,以便受到更多的磨練,她放棄了自己的愿望,又一次毅然送我走上了新的征途。在東北基層的鍛煉,對我的成長是多么重要,我要感謝她的智慧和遠大的眼光。”


二、前輩關懷 后繼有人

作為烈士后代,李鵬同志也受到了很多革命前輩的關心與愛護。

毛主席的關懷令李鵬始終銘記在心。1942年在延安,李鵬隨陳云去中央機關食堂吃飯時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李鵬正在看《三國演義》,就問他:你對《三國演義》的哪一個人最佩服?李鵬脫口而出:曹操。主席追問李鵬:為什么呢?李鵬說:曹操能團結干部。毛主席讓李鵬舉例。李鵬說:官渡大戰后,曹操取得了勝利,繳獲了許多他的屬下私通袁紹的高官和謀士的書信,但他并沒有采取什么處置措施,而是當著這些人的面把這些書信都燒了,因此團結了這一部分人。聽完了以后,毛主席點頭稱是。他對陳云說:這個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養,將來一定是個人才。

周恩來、鄧穎超非常關心李鵬的生活,要求也非常嚴格。在延安,有一次李鵬去周恩來家。他隨手拿起一本名著《唐吉訶德》,但看后并未放回書架原處,導致后來周恩來一時找不到。為此,周恩來批評了他。“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周恩來做事是那樣的嚴謹,那樣的有秩序,他這種一絲不茍的作風影響了我的一生。”

書中還澄清了李鵬同志是周恩來養子的傳聞。李鵬同志寫道:周總理、鄧媽媽與我的關系,就是老同志與烈士后代的關系。有人傳說我是周總理的養子,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周總理、鄧媽媽關心的烈士子弟,不止我一個,他們同樣關心愛護其他戰友的子女。我們都稱他們周伯伯、鄧媽媽。

鄧小平同志也曾鼓勵過李鵬。1958年9月,鄧小平等幾位中央負責同志來東北時到豐滿發電廠考察,發現水庫水位很低,幾乎只剩下庫底了。小平同志鼓勵在這里工作的李鵬要好好干,他說:“現在有人攻擊豐滿發電廠,說去年放流不當,發生洪水,今年又把水用干了。你不要聽這些話,用棉花把兩個耳朵塞住,照樣工作。”

任弼時、陳云、李富春、蔡暢、聶榮臻、劉瀾波等革命前輩也曾在不同時期給予李鵬關懷和鼓勵,使李鵬從前輩的言傳身教中獲益良多。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