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點評國名黨著名將領

第4章 張輝瓚 剃頭的反被“剃頭”(2)

張輝瓚的命運

 

125日,南昌。

國民革命軍第9路軍總指揮部會議室。

由蔣介石召集,駐贛國民黨軍部隊的師以上軍官參加的“剿共”會議已經接近尾聲。

這次會議確定,自12月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合攻目標,分進合擊。

一位國字臉,面色紅潤,佩帶中將軍銜的中年人筆直地站起身來,操著一口湖南官話,代表與會軍官發言,聲音洪亮,底氣十足。

蔣介石還是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離,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發言者:裁減合體的毛嗶嘰軍服遮住了他體態腴胖的體形,脖頸上的風紀扣扣的嚴嚴實實,斜跨的武裝帶松緊恰到好處,配著鼻梁上架著鑲著金絲邊的水晶眼鏡,既給人一種武將的干練,又給人一種文人的儒雅。

“……此次剿共,我等革命軍人誓必奮勇直前,將朱、毛首級獻于主席座前。”

說話者聲調漸次高上去。不知是由于風紀扣過緊,還是由于激動,他胖胖的脖子上,青筋時隱時現。

蔣介石欠了欠身子,以示對發言者的尊重,并微笑著點點頭,示意發言者坐下。

“有石侯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蔣介石由衷地嘉許道。

這位被蔣介石稱為石侯的發言者,就是張輝瓚,字石侯,國民革命軍第18師中將師長。

張輝瓚年紀比蔣介石還大兩歲,經歷跟蔣介石相仿佛。當年,他們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是先后期的同學。張輝瓚考察過德意志軍事學,蔣介石雖未去德國,卻赴俄國考察政治軍事,據說會見了托洛茨基。后來,張輝瓚和蔣介石又一同東征北戰。

193010月,蔣介石為了消滅紅一方面軍主力,摧毀中央根據地,在湘、鄂、贛、閩等省陸續調集10萬余人的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圍剿”軍總司令,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猛進猛打”的作戰方針,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

比起軍中元老,張輝瓚算是不得志的軍人了。憑他的學歷、資歷、戰功,當某路軍總司令是綽綽有余的。不過,這次南昌高級軍事會議之際,魯滌平已向他私下許諾,這次如果獲勝,取得戰功,將向蔣介石力保他晉升上將副軍長銜。所以,張輝瓚覺得這次是個很好的機會。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兼總政委的毛澤東,對張輝瓚這個“前線總指揮”的驕縱、狂妄還是有所耳聞的。說起來他們還是湖南老鄉,彼此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時期打過幾次照面,卻并沒有過多的交往。

國民黨大軍號稱10萬,而當時紅一方面軍僅約4萬余人,不足其一半。怎樣粉碎敵人的“圍剿”,頗令毛澤東和紅軍總司令朱德傷腦筋。

從蔣介石發動“圍剿”之日起,中央蘇區黨內和紅軍內部,對于應該采取什么方針戰勝敵人的問題就發生了分歧。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在8月份曾經有指示,主張中央紅軍相機進攻江西具有影響的大城市,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紅軍將領主張主動進攻南昌、九江,既貫徹了中央指示精神,又可以迫使前來“圍剿”的敵人回防,蔣介石的“圍剿”計劃就會無疾而終。

毛澤東卻不這么看。他認為,在紅軍和蘇區還不鞏固和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紅軍應主動退卻,將敵引進蘇區內,紅軍依托熟悉的地形,人民群眾的支援配合等有利條件,發現和造成敵人的弱點,使敵我態勢發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變化,然后集中兵力實施反攻,各個殲敵于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經過多次討論,終于在江西新喻縣境內的羅坊會議上,通過了毛澤東的意見。11月初,紅一方面軍總部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消滅之”的命作戰令:命令分布在其他地區籌款的紅軍立即收攏,統一向贛南蘇區北部邊境轉移,避開張輝瓚的主力。接著紅軍又向蘇區中部轉移,先后集結在黃陂、小布、洛口等地,隱蔽集結待機,抓緊臨戰訓練,準備反攻。

為了鼓舞士氣,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江西的小布,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

毛澤東為大會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毛澤東在大會上,以這副對聯為題,具體生動地解釋了“誘敵深入”的必要和好處。

這副對聯其實就是毛澤東關于紅軍反“圍剿”作戰的指導思想,想必也被國民黨前敵總指揮張輝瓚偵知。不過,以張輝瓚個人的性格,他決不會相信這么輕易得來的情報,在他眼里,未必瞧得上腳穿草鞋,沒上過一天正規軍校的湖南老鄉毛澤東。

確實,當時軍界就是這樣的風氣,正規軍校的畢業生多瞧不上土生土長的軍官。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盧德銘的警衛團中有些黃埔軍校的學生,從外表就可以區別出來,身上有“三皮”的,即是黃埔生,穿著皮鞋、拿著皮馬鞭,裹著皮綁腿。以革命著稱的黃埔軍校尚且如此,像張輝瓚這種在洋軍校留過學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事后證明,毛澤東和朱德就是按照這個指導思想,一步步設下陷阱,把張輝瓚引向絕路;等張輝瓚知道毛澤東所言非虛的時候,他自己離人頭落地已經不遠了。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