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點評國名黨著名將領

第1章 蔣介石 一生的“剿”“滅”夢想(11)

毛澤東與蔣介石共同的心愿

人老情切,蔣介石的思鄉情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愈加熾烈。1975年春節前后,回臺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接受蔣秘密使命,經秘密渠道向中共發來了邀請毛澤東訪問臺灣的信息。毛澤東反應了,他曾對二度復出擔任第一副總理的鄧小平說:兩岸要盡快實現“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臺灣訪問。沒等共產黨回音,陳立夫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假如我是毛澤東》一文,“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陳立夫特別呼吁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197545日是中國清明節,中國人悼念亡者的傳統節日。早晨,久臥病榻的蔣介石坐在輪椅上,以久已不見的笑容迎接前來請安的兒子。夜幕降臨,蔣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鐘響起前的10分鐘,蔣衰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蔣介石死前曾留有這樣的遺囑: “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從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惟愿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矢勤矢勇,勿怠勿忽。”

蔣介石帶著一個遺憾走了,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傷悲的夢。他年復一年充滿激情地發表著“反攻”的文告,宣布著“反攻”的時間表,作著“反攻”的計劃,據說設計出了一千多種方案。人們笑他不自量力,癡人說夢。事實上,“復國”于他,與其說是可笑的“夢”,不如說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一個在美國(請來的“保護神”)赤裸裸禍心下,蔣給自己、給臺灣貼的特殊護身符;一個在20多年漫長歲月中,蔣唯一賴以維系支撐這個海中孤舟上的生命群體在孤獨彷徨中苦斗向前的精神法寶。他的固執、傲慢、自大造成了臺島飄移在母體之外的悲劇,而他未泯的中國心又讓他全力用“反攻”夢想將臺島命脈拴在母體上。他要回去!他要讓美國、讓島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國民黨帶臺島回家的堅定不懈的決心與信心。或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遠兌現不了自己的諾言,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這一生信念、奮斗的意義留在遺囑中,將其傳給后代。

世間最強者正是最弱者。蔣的政治包袱背得太重了,他至死也不肯平實地闡述自己的回家之路。恐懼使他嚴嚴地封閉了通向大陸的門窗,人為地堵住了通向大陸的通道。兩岸一家,卻天涯隔斷,38年骨肉難聚、望穿秋水水化淚啊!40年,兩岸寫就了一首感天撼地淚跡斑斑的民族長恨歌。 多少人遙望故鄉夢斷腸,骨肉難聚淚行行;多少家庭散失難聚、離恨黃泉。老同盟會員吳稚暉死時遺囑將其葬在金門附近海域以貼近大陸。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老先生,孤獨無依,深念大陸的妻子兒女,無以釋懷,抑郁苦悶,于196411月逝于臺北。病中寫下三章哀歌堪為人間離情絕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在蔣介石離去的幾個月后,毛澤東生生死與共的戰友周恩來逝世。197676日,毛澤東另一位緊密相依的戰友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整個唐山化作廢墟。重病中的毛澤東聽了地震情況匯報后,流淚不止。他的身體在接連而至的震動中更為虛弱。往事、未來在這位偉人的心中交軌重疊。他對守護在身邊的華國鋒、汪東興等政治局委員緩緩言道:“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了吧!我一生干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斗了那么幾十年,把他趕到那么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打進北京,總算進了紫禁城,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辦,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么辦,只有天知道。”

1976年 99日零點10分,毛澤東在49年前打響秋收起義槍聲開始井岡創業的時刻,合上了他生命的傳奇書卷。

毛澤東再造了中國,但沒有能實現兩岸統一。這位創造了無數奇跡的巨人帶著一種深深的惆悵無奈地走到了生命終點。他沒有蔣那么重的政治包袱。“臺灣問題需要時間,也需要等到下一代解決。”已經參與到其中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第三代領導人鄧小平與江澤民接過了毛澤東未完成的兩個歷史任務。

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稱得上20世紀非常著名的風云人物,最后以各自的方式寫下了“共同”的遺囑而去了。統一,何止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的遺囑,這是歷史的遺囑,是所有為中國統一而奮斗終生的人們的臨終囑望,是民族血淚寫就的心愿。

歷史應該前進,后繼者只有明識前人的血淚所得,才能真正把歷史推向前進。只有進一步走出歷史的陰影,才是真正繼承前人的遺志。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