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石刻

    “實事求是”一語,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書中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
  毛澤東的解釋則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繫,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
  “實事求是”被稱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的確,毛澤東很早就受到“實事求是”的影響,他一輩子都宣導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代思想的啟蒙大師魏源極力推崇實事求是,他在著名的《海國圖志敘》中提出:“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
  早在唐代,就有人對西漢班固提出的“實事求是”作了發揮。經學家顏師古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
  毛澤東後來大力提倡“實事求是”,最初在湖湘文化的影響下,是通過這樣一條線實現的:王夫之-曾國藩-楊昌濟-毛澤東。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就是“言必證實,義必切理”,他提出了“即事窮理,格物致知”的思想,直接開啟了中國近代“實事求是”哲學思想的先河。
  曾國藩在《書學案小識後》一文中,第一次把“即物窮理”、“即事窮理”的思想與中國“實事求是”的古代命題結合起來加以發揮,他說:“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
  楊昌濟十分推重曾國藩,他在日記中強調:“學者務積功於實事實物。”
  毛澤東早年的哲學根底,就是以對上述學者思想的研究為基礎。毛澤東在長沙一師求學時,特別重視“能見之於事實”的“有用之學”。他的所有思想都是建立在調查研究之上的。五四運動中,他已明確提出要“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要“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1920年3月14日,他在考慮中國未來革命道路和個人未來生活之路時,在寫給周士釗的信中曾說:“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隨後他提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
  毛澤東的一系列著作,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無一不是他“實事求是”思想的光輝典範。可以說,沒有“實事求是”的毛澤東,就沒有成熟的與成功的毛澤東,因而也無成功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乃至當代中國的現代化事業。
  能集中體現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的除了大量論著外,還有至今保存在延安的一塊石刻。
  這塊石刻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第四展廳。這是由四塊二尺見方的石刻組成的,上面鏤刻著毛澤東親筆寫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毛澤東較少用楷體,而這四個字用的是略略變形的楷體,遒勁有力,書如其人。
  這塊石刻還有一段來歷。把“實事求是”刻上石頭,毛澤東早在長沙一師求學時就已見到過。那時他的老師徐特立曾在一師大門上面一塊石頭上,刻下了這四個大字。毛澤東在延安時寫信稱讚徐老:“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1943年,中央黨校修建了一座大禮堂,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將要竣工時,人們左看右看,總感到缺少點什麼,有人提議在正面掛個題詞。大家拍手贊成,便找到範文瀾先生,範老接受了請求,苦思冥想:“寫什麼呢?寫什麼呢?”
  他提筆試著寫了幾張,連自己也不滿意,這時,他忽然來了靈感:“找毛主席去!”
  大家簇擁著他來到毛澤東住的窖洞。毛澤東聽明來意,欣然答應,旋即大家送上紙筆。那是四張二尺見方的麻紙。他深思片刻,秉筆飽蘸濃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