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刻制的“毛澤東”大印

  毛泽东的学者风范和他浑身充满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他一生喜欢各种印章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来。
  篆刻,是中国最古都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文字最初就是刻在乌龟壳或者野兽骨头上的,在笔产生之前,刻刀是惟一的书写工具。而篆刻正是从实用到欣赏的自然发展。毛泽东似乎正确处理与篆刻有缘,他乳名石三,而石正是篆刻的主要材料。毛泽东本人曾执刀,但他极为喜爱祖国的这门古老技艺。
  毛泽东使用私人印章,目前能见到的较早的资料,是1936年7月15日,他在签署派代表去国统区协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事宜的介绍信上加印的“毛澤東印”朱文。这时的毛泽东正在陕北保安,在签署这封介绍信的前后,他会见了刚刚到达的美国记者斯诺,纵谈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对外政策。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的真实形象,开始传播到全球。次年7月13日,即全面抗战爆发后六天,毛泽东就对日作战总方针题词,又一次用那同样的印章,庄严地盖上他的大名。
  毛泽东使用印章,往往在最庄严的场合和他最喜爱的书籍上。例如的所有藏书,都亲自盖上“毛氏藏书”。说起这枚印章,还颇有一段来历。
  那是1963年,毛泽东在与中国工商联首席代表陈叔通叙谈中,说起很想请人刻一枚藏书章,无论阳文、阴文都可以。陈叔通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他立刻想起了一位上海老朋友,即著名金石家吴朴堂先生。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陈叔通穿街过巷,来到吴朴堂先生的家里。陈叔通寒喧过后,说明了来意,吴朴堂慨然答应了这件事。陈叔通说:“我这次来上海逗留时间不长,过几天就来取,再带到北京面交毛主席。”
  吴朴堂当即命笔起草印稿。“毛氏藏書”这四字看起来不复杂,但要取得最佳艺术效果就不容易了,因为前两个字笔画太简单而后两个字又太复杂,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又如何使这枚印的风格与毛泽东的气质和地位相称?吴先生想了又想,反复构思,终于悟出了最佳方案:使用铁线篆!他自己也不由得拍案叫好!第二天晚上,夜深人静,只有他的妻子王智珠在一旁观看。吴朴堂微举刀,凝神定气,一笔一画刻起来,到深夜,他才长舒一口气,说:“行了!”
  他对妻子说:“毛泽东身为国家领导,藏书数不清;书多,盖印多,印面容易磨损,必须深刻,上下线条又要一致。”的确,这铁线篆是最难刻的,因为线条细,要特别小心和有耐心,还得靠手、眼的硬功夫,稍不留神,不是断就是裂。
  “毛氏藏書”印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爱不释手。从此他养成一个习惯,看书前,往往先仔细欣赏一番印章,然后运力小心翼翼地在扉页盖上“毛氏藏書”印。
  毛泽东对印章的喜爱还体现在他给《沁园春.雪》手书钤印上。从毛泽东的手迹看,他不轻易盖印,能在落款处见到“毛澤東印”的微乎其微。这同大多数一流艺术家一样,他只对自己的少量作口满意,只有满意的他才盖印认可。1945年10月7日,他写信给柳亚子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他在《沁园春. 雪》的手迹下,郑重钤上两印,其中一颗就是浑厚古朴的篆体阴文“毛澤東印”。看来毛泽东对这首词是较为满意的。
  柳亚子看到毛泽东这样喜爱印章,在同一年就又送给他两枚。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致信表示感谢:
  亚子先生左右:很久以前接读大示,一病数月,未能奉复,甚以为歉。......印章二方、先生的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激,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