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井岡山

1965年5月

參天萬木,千百裏,飛上南天奇嶽。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注釋】

參天:高接雲天。

奇嶽:雄奇的大山。

五井碑:井岡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總稱五井。明清以來立有五井碑,現已毀。

天淵翻覆:天和深潭反過來。極言變化之大。

黃洋界:山名,位於江西。

古代曾雲海緣:有人說,這裏古代曾經是海。

萬怪:泛指舊中國的各種大小反動勢力。


【題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五月二十二日,毛澤東乘車重上井岡山,並在山上住了八天,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了解井岡山地區的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群眾。二十五日寫了這首詞。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岡山前的小坪場上接見了當地幹部群眾一千七百餘人。二十九日下山。


【譯文】

萬木直入青雲,延綿千百裏,雄奇的大山飛上南天。我舊地重遊見到了什麼,多了一些樓臺亭閣。在五井碑前,在黃洋界上,汽車飛馳盤旋。江山如畫,但古時這裏曾是滄海。

三十八年恰似一瞬間,人間變了,如天翻地覆。猶記得當時戰火紛飛,九死一生如同昨天。獨有一腔豪情,天邊一輪明月,氣勢如風雷磅礴。雄雞一聲高唱,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煙消雲落。


【賞析】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重上了井岡山。他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了兩首以“井岡山”為題的詩,一首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嬌·井岡山》。

此詩上闋前三句,詩人首先描繪了一幅井岡山壯麗的總體風景畫圖。春末初夏的井岡山,萬千林木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一派青翠翻卷延綿千百裏直入雲端。而井岡山這一雄奇的大山又一次喚醒詩人一貫的壯志與襟抱,詩人不覺吟道:“飛上南天奇嶽”, 這個“飛上”不僅給讀者有山勢險奇之感,而且也讓讀者領略了詩人英俊的風采。而以“奇嶽”二字代指井岡山,也表明詩人對井岡山深懷的情感,祖國河山中有聞名的“三山五嶽”,而唯有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詩人對此理所當然會情有獨鐘。

舊地重遊,詩人又見到了什麼別的呢?除風景依舊在之外,還“多了樓臺亭閣”,在五井碑前面或在黃洋界上,汽車往來疾馳如飛。想當年,這裏曾是“黃洋界上炮聲隆”的浴血戰場;如今卻真的“舊貌換新顏”,成了人來車往的旅遊勝地。這一切如何不讓詩人欣喜,詩人不禁在上闋中連用兩個“飛”字以表內心詩興飛揚的情懷。超脫出了一個“飛”字寫山勢,另一個“飛”字寫車速的本意。 物隨心動,詩人面對如此滄桑巨變,發生感歎,化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二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就是詩人佇立環視的井岡山。但在古代,這裏卻是一片滄海呀。“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寫出作者的觀覽感受:祖國的江山如同圖畫般的美好,有人曾說這裏遠古時是一片蒼翠的大海。從中應當體會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吐故納新,朝著好的方面轉化。大自然是這樣,人類社會也是這樣,我們國家更是這樣。

下闋寫回憶從前的革命事跡。

第一層,“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承上闋寫變化之大,引起下文對往事的回憶。作者於1927年10月率領秋收起義的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到現在已經三十八年了,好像彈一下手指那麼快,一晃就過去了,可是人世間變化了,就像蒼天變成深潭.深潭變成蒼天那樣大。它的實際內容就是由戰爭年代變成了和平年代,由反動的資產階級掌權變成無產階級掌權,由舊中國變成新中國,由半封建半資本主義變成社會主義。這不僅是量的變化,而且是質的變化。

第二層,“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寫回憶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色政權的具體情況。是說,現在還記得,當時在戰火中,同敵人激烈地廝殺,真是九死一生,好像發生在昨天。毛主席組織秋收起義時,曾經被反動的民團逮捕過,後來機智地逃了出來,找到隊伍,率領他們上了井岡山。

起始一句,詩人承接上文,將感歎再往前一引,“彈指三十八年”,詩人屈指算來離開井岡山已有38年了,而在這“彈指一揮間”裏,祖國江山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人間就徹底變了一個樣,這一切猶如天翻地覆。但也勾起詩人對過去非凡崢嶸的歲月的追憶。“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這是詩人對井岡山革命鬥爭最形象的回憶。那時敵人不斷圍剿,戰場上硝煙彌漫、烽火連天;紅軍戰士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謂九死一生的激戰如同發生在昨天。記憶是那麼清晰,那麼突出,令詩人難以忘卻。但紅軍的勝利是必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詩人及紅軍將士“獨有豪情”,勇驅“虎豹”;氣勢若磅礴的風雷,豪情若天邊的一輪明月。最終“ 一唱雄雞天下白”,中國人民迎來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掃除幹淨。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有權利歸香港毛澤東詩詞網所有 關於我們 站長統計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4 香港毛澤東詩詞網 All rights reserved